大的竹筍不多見,這機率就跟遇上百年以上的人參一樣,得機緣巧合才能有這個大竹筍的存在。
阿爸帶的工具還是很齊全的,在簸箕裡面居然還夾著一把彎彎的鐮刀,上下兩下就把竹筍的全部外殼給砍掉,把一些老的竹筍也砍掉一些,每一根都做簡單的處理,這樣帶回去不用那麼重,還省得處理這些垃圾。
阿爸一邊砍一邊跟我們說:”竹筍就是吃裡面嫩嫩的部分,如果不是阿蓮你提了幾次想吃,還說用竹筍能做好吃的,我都懶得來折騰這個,我們以前村裡的人挖過幾次竹筍,做出來總有股味道,苦澀得很,很難下口,我們通常是煮熟了剁碎混在雞食裡面給雞吃,還能省點番薯。“
之前我說竹筍好吃時,阿爸他們一臉便秘的表情,根源原來在這裡。
同樣是不會弄,像我豬下水這麼難吃的東西都能變成美味佳餚,這竹筍說能好吃的,阿爸自然相信,阿蓮=好吃的,這個公式信用度還是蠻高的呢。
我沒跟阿爸多說,讓阿爸把簡單收拾過的竹筍裝在簸箕裡面帶回來,三根竹筍不是那麼平衡,阿爸還順手撿了一些乾柴枯葉塞滿,肩挑回家,柴火家裡總是不夠的,能順路帶些就帶些,乾的葉子更好引火。
一群人浩浩蕩蕩的來,然後滿載而歸,實際上也沒花太多的時間。
竹筍處理得好吃,其實不難,就是費時間。
我最近一直吃豬下水,幾乎每天都吃點白灼魚蝦,偶然喝點骨頭湯,這會看到有竹筍,我迫不及待想換換新口味。
我從家裡搬出兩個洗菜的大盆,平時都是用來洗魚腥草和豆芽菜的,然後我讓阿爸和小姑幫忙把竹筍肉餘下老的部分切掉不要,然後把小頭尖尖的部分切成手掌大的塊狀,放在有清水的盆子裡放好備用。
我計劃把最外圈老些的竹筍留給當菜餚吃,其他的切成大塊塞到瓦缸裡面做成酸筍,做成配菜,更添風味,無論是肉夾饃,還是鴨血粉絲湯,有酸筍加入,這味道更加別具一格。
去掉竹筍的澀味,其實也不難,就是工序比較麻煩。
首先把洗好的竹筍先切成片狀或條狀,放到燒開的水裡面飛水,然後幾分鐘後把它撈出來,然後用井水\/山泉水(自來水多半含有漂白粉,以前的自來水是山泉水也可以)浸泡一夜,第二天用手把竹筍擠掉水分,泡過竹筍的水都倒掉,再加井水\/山泉水,泡過竹筍再泡12小時。
第三次換水,也是要把竹筍擠幹水分,第三個12小時後,把竹筍瀝乾水分就能加豬油或者肉炒香吃,特別香脆可口,吃不完的就分袋子打包放好,現代有冰箱可以放進冷藏就行,在這個年代多半是放到井水裡面冰鎮或者加冰塊冷凍。
吃不完的還可以把它瀝乾後曬乾,跟藥材一樣的晾曬方法,翻面曝曬,竹筍乾要吃的話,事先要用熱水泡軟再炒肥肉瘦肉都好吃,或者加點調味料才進行烹飪,很有嚼勁,帶著竹筍特有的香氣,吃後口齒留香,欲罷不能。
而做酸筍就簡單多了,就是需要耐心等待。
先把材料準備好:筍、涼白開、瓦缸(我問阿奶去騰出來的一個,農戶家家戶戶都有這個,主要是用來醃製酸芥菜和黃欖,這些都是常備的下飯菜,祖傳的手藝,基本家家戶戶都會)。
1、首先我們需要把筍去殼洗淨,切大塊備用
2、將水燒開,徹底晾涼
3、洗乾淨密封壇,徹底晾乾,保持無水無油的狀態
4、將竹筍塞入罈子,倒入晾涼的白開水,水要把筍子完全淹沒,高出筍子5-10厘米左右,用個陶瓷的碗倒扣用來密封罈子;放在陰涼乾燥通風的地方,15-20天之後即可,不想太酸的話,一週也可以開封拿出來吃,就是全程不能接觸到油。
這一罐子酸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