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這個說法,楊懷、高沛和李嚴都忍不住點了點頭,可是對於知情的王累等人卻是忍不住撇了撇嘴。
獲得更大的利益?有劉備的新政在,能保住現有的利益都難!如果不好好尋求合作,選擇掉價掉身份地入股商署,那就等著衰亡吧!
但他們卻沒有說出來,反正三人都已經決定歸順劉備了。
特別在看到自己家人都沒有損傷,自己的財產也沒有被搶走的時候,就更加篤定要歸順劉備了。
商量已定,張松和孟達、黃權等人便領著眾人及數千精兵往蕸萌關迎接劉備入主益州。
而馬良為了避嫌沒有進入成都,而是等到了法正的大軍之後便往南中平叛去了。
南中的叛亂雖然是馬良挑起的,但他們現在卻也不滿足只有那一點點的利益了,所以馬良必須將這個問題徹底解決。
而對此,諸葛亮早有成熟的經驗。
首先,在劉備的安排下,馬良被授予了庲降都督,總督了之前的荊州四郡和南中六郡諸事。
在平定了南中六郡之後,馬良先是在六郡各取五千戶遷往益州或荊州,或屯田,或參軍。
而在南中六郡,馬良則是各派太守,每郡都安排了至少三千計程車卒,而在最偏遠的永昌郡,則是安排了五千精兵,並令劉邕戍守此地。
對此劉邕欲哭無淚,好不容易自己得到劉備的許諾,不用戍守交趾,而跟著馬良攻取益州了。
可是到了益州,根本沒打什麼仗,益州就望風而降了,自己又被安排去戍守偏遠地方。
這固然是相信自己的能力,但也說明自己離上陣打仗的機會就越來越遠了啊!
馬良畫了一個大餅寬慰道:“放心,你戍守永昌郡只是暫時的,你只要能在短時間內發展足夠的兵力戍守永昌,又能在短時間內培養出一個合格的副將,
那麼永昌郡就交給這個副將來戍守,你就可以到前線跟隨一起作戰了,不僅是你,其他戍守在其他南中諸郡的太守和主將都是如此。
學宮和武苑現在已經開始往外輸送人才了,所以你放心,堅持一段時間,日後就是你綻放異彩的時候了,再說,你也可以往南用兵,
讓更南方的蠻夷接受我大漢的教化,一樣可以為主公開疆拓土不是?”
劉邕忍不住撇嘴,南中都已經夠蠻夷了,再往南豈不是更加蠻夷,他們恐怕還過著茹毛飲血的生活吧?
打這等蠻夷有什麼意思?那不是欺負人嗎?哪有和曹操以及孫權的正規軍作戰有意思。
再說,永昌的環境都已經那麼惡劣了,不敢想象再往南有多惡劣,打下來又如何戍守?豈不是空費糧草?
而且是不是首選的守將又是自己?當時就是被霍峻騙了守了交趾,現在又要守永昌,以後還要守更南的地方,自己可不幹這等虧本的買賣。
馬良嘿嘿一笑:“打蠻夷就當是練兵了,我等麾下的漢家子民可以不用上,而讓那些蠻族之人攻打嘛,攻下來之後便可以作為那些蠻族的獎賞,
讓他們更甘心為我主所用,這也是為了更好的安定南中各郡嘛,而且,你戍守永昌的期間一定要告他後來的守將,每五年都要從郡裡抽出一千戶,
這些可以是心向我漢家問話的蠻族,也可以是立下大功的蠻族,具體如何抉擇,就看你自己的嘛,對不對?反正現在主公麾下沒有足夠合適的將領,
你就先辛苦一下,日後我定當向主公稟明你的功勞,不管是上陣殺敵,還是戍守疆域,都是在主公麾下盡職盡責,不管怎樣,都算是立功的嘛!”
論“忽悠”,劉邕雖然是世家出身,但畢竟是一介武將,怎麼能是馬良這等能當說客的人的對手,雖然不情不願,劉邕還是去了。
其他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