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安撫使李大人奉旨賑濟災民。”
每次施粥的時候,民夫都不忘記說著這句話。
李從嘉也在親自在周棚中,給一名小乞兒盛上滿滿一碗的熱粥還不忘叮囑。
“慢慢吃,別急,明天還有。”
饑民們接過粥後迫不及待的帶回去, 有的則選擇帶回去與家人共享這份救命的食物。
儘管人數眾多,但在官兵們的組織下,一切都井然有序。
沙萬金、張璨等武人都頭正在奮力賑濟災民,發放糧食,兩個比部人員在閒暇之餘卻議論起來。
一白面書生鍾蒨笑道:“你看六皇子,為什麼要親力親為?”
“咱們這皇子別看年紀小,一路行事作風,可是很老成。”
“勤練兵卒,苦練武力,估計是現在看潭州城局勢不好,皇命又是讓他在這裡賑災,估計是要趁機得些民心,看日後有變好能夠面對。”
一個文雅書生潘佑身著白衣,耿直說著。
鍾蒨分析道:“我一路看來,六皇子倒是不是作假,有一副悲天憫人的心腸,你瞧親力親為施粥,災民感動的痛哭流涕。”
“皇位將來也輪不到他,收些民心有何用,咱們就好生完成這次行程,回到戶部好交差。”潘佑看這差事比預想中的難,發了發牢騷。
武將和民夫不會想這些彎彎繞的事情,兩位書生倒是分析點評起來。
歷史上潘佑升官至內史舍人,鍾蒨升官至勤政殿學士,二人雖沒有進行科舉,無進士身份,但書香門第。
此時二人也還是不起眼的從小文官。
進入戶部下的比部,從基層做起,想要藉此次賑災的機會獲得履歷。
用後世的話來說,沒有全國考公,但是家裡有背景,到中央先當個小文員。
有了肥差能託人安排一下。
二人能在史書中留名也是因為潘佑直言肯諫,不畏懼皇權,鍾蒨國破後,寧在家中自殺,死不投降,這文化人也有股精神骨氣。
李從嘉不知道潘佑、鍾蒨生平,也不知道日後他們會成為自己主要班底。
只知道在來的文官中,二人做事機敏利索,有想法思路,能出主意。
看二人在那便道:“潘佑統計災民人數,晚上我要看彙報!”
“遵命!”
十日後,李從嘉組織粥棚施粥數萬人,滿城百姓無不感恩戴德。
李從嘉留下些許人員,又領著大部隊沿河而下,轉去益陽。
李從嘉走向益陽,心中越是憂慮,沿途大旱,滿目瘡痍。
常有流民在鄉野遊蕩,糧食收成不好,江水乾涸。
沿江百姓,勤快些的取水灌溉田地,還能有些收成。
以古代的運輸能力,離著江邊遠的田地收成更差。
益陽在朗州和潭州之間,屬於潭州管轄下的大縣,距離潭州不足二百里,行軍運糧約合三日。
此時益陽守將是個裨將名為李建期。
李建期金陵(今南京)人,唐朝將領。
在外征戰兩年多,率軍值守在益陽。
三十多歲,頭戴鐵盔,身著鎖子甲。
腰持長刀站在渡口前等著李從嘉一行人。
李從嘉停船靠岸,李建期單膝跪拜:“末將李建期參見皇子殿下。”
見禮問好。
李從嘉見他神色極為焦急。
安慰道:“李將軍不必擔心,我來此賑災你可放心,安穩益陽民生為首要任務!”
李建期支支吾吾道:“末將,不是擔心民生。”
“那你為何事如此慌張。”
“末將聽往來漁夫傳言,朗州節度使劉言秘密調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