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皆震驚,唯獨曹丕與司馬懿驚恐。
震驚是兩個原因,其一,張繡竟早乃王垕擁躉。
其二,王垕戰報言,當場斬殺騎兵兩萬五千七百零一人,俘虜輕傷者亦兩萬餘。
至於重傷者,自然補刀。
兩萬五千餘,數字如此精準,不似作假。
但自身傷亡,竟只有三百零一人!
還包括奴兵!
而且幾乎為奴兵!
若非此戰報一看便知乃是王垕以鵝毛筆所書,眾人幾乎要以為作假。
但也做的太假!
戰報中言,王垕以地雷轟殺敵軍。
戰場經過,僅僅只有寥寥這幾個字,誰也不知地雷為何物。
眾人陷入沉默,良久,才有郭嘉開口道:
“主公!此乃好事,在下以為,仲謀所言之地雷,或與那轟天雷彈類似,當為放置於地面或埋藏於地下之爆裂雷火。有此物,則天下大定之日不久矣。”
郭嘉也只能如此安慰曹操。
所有人皆明白曹操所想,但不點破,只能撿好聽的說。
至於天下大定,到時候誰說了算,那就是你們父子自己之事了。
曹操嘆道:“罷了!仲謀今歲又滅扶餘國與鮮卑、北丁零、勿吉三族,每戰皆勝,最為擔心之人,當乃劉表與馬騰。仲謀之功,震懾天下,我當上表,將大將軍之位相讓。”
聽到曹操竟要將大將軍之位讓於王垕,眾人更驚。
驚上加驚。
大將軍乃領兵之最高統帥。
此職始於戰國,乃將軍的最高封號,漢代沿置,職掌統兵征戰,事實上多由貴戚擔任,掌握政權,職位甚高。
漢之前,最高軍事武官稱為上將軍,如秦之白起,燕之樂毅,秦末之宋義,項羽,為一國之最高軍事統帥。
陳勝,吳廣起義時,趙王武臣任命陳餘為大將軍。
西漢時,劉邦在漢中拜韓信為大將軍,位在諸將上,總理軍事,韓信被處死後即不常置,僅戰時臨時受封,戰畢即除。
如景帝三年,吳、楚等七國反叛,劉啟任命竇嬰為大將軍。 而後劉徹,以衛青為大將軍,並規定大將軍作為將軍的最高稱謂,位在三公上,卿以下皆拜。
後武帝又設大司馬,為將軍的加官。
因之前丞相的權力過大,自武帝起,權力逐步轉入中朝。武帝時天子的賓客,大都是掛著侍中頭銜與政的。但武帝時的將軍都是領兵出征,並不過多參與朝廷政治。甚至衛青和霍去病併為將軍,加大司馬,親信無人可以比擬,但他們主要掌管軍務。
到霍光時,用大司馬大將軍的名義當政,權力在宰相以上。從此,大將軍實為中朝官領袖,后王鳳等皆以大司馬、大將軍預聞政事。
直到漢成帝后期,改大司馬由加官轉為本官,設金印紫綬,去將軍之號。
大將軍霍光 《漢官儀》載:“漢興,置大將軍,位丞相上。”
《文獻通考》卷五十九雲:“大將軍內秉國政,外則仗鉞專征,其權遠出丞相之右。
東漢時,大將軍多由貴戚充任,亦有在大將軍之上,冠以稱號者,具體名號有建威大將軍、驃騎大將軍、中軍大將軍、鎮東大將軍、撫軍大將軍等。
東漢的大將軍原位在三公下,到和帝時竇憲出任大將軍,由於權勢太大,朝廷震動,聯合奏請以大將軍位列三公之上。
漢末,大將軍同樣位在三公之上。
曹操若讓大將軍位,則名義上,他和王垕乃平起平坐,一個主政,一個主軍。
當然,這也只能名義上,事實上,王垕就算遷大將軍,亦不過一個名號,與現在沒有任何本質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