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邊社群逐步發展的程序中,對海洋的掌控和周邊環境的警覺成為了重中之重。
為了在廣袤無垠的海洋中儘早察覺潛在的危機與機遇,社群領袖陳宇毅然提出了研發雷達的宏大構想。
“夥伴們,我們不能總是在未知中盲目摸索,不能總是被動地應對海洋的變幻莫測。我們急需一雙能洞察遠方的眼睛,那便是雷達。”
陳宇在社群的會議上,目光堅定且充滿期待地說道。
艾米在一旁神情嚴肅地點頭應和:“陳宇說得沒錯,這是我們生存和發展的關鍵一步。但大家要清楚,這將是一場異常艱難的挑戰。”
眾人深知任務的艱鉅,卻無一人退縮,很快便組建起了一支由物理學家、工程師和能工巧匠構成的研發團隊。
然而,他們面臨的第一道難關,便是知識傳承的嚴重斷裂。
曾經肆虐的洪水幾乎毀滅了一切,紙質書籍蕩然無存,僅存的零星知識也僅靠老一輩人口口相傳。
“沒有現成的理論和資料可供參考,我們只能依靠自身的實踐和摸索,從最基礎的原理開始探究。”
首席科學家老林眉頭緊鎖,語氣中透著沉重。
團隊成員們四處奔走,不放過任何可能獲取知識的途徑。
他們訪問那些經歷過災難卻仍保留些許記憶的老人,從他們模糊的回憶中捕捉有用的隻言片語;
在廢墟的殘垣斷壁間仔細搜尋,期望能發現哪怕是一小片與電磁學相關的金屬殘片或零部件。
“我在一個廢棄的地下室裡,發現了一塊好像是某種儀器的碎片,上面有一些奇怪的線路。”一名年輕的隊員興奮地向大家展示他的發現。
憑藉著這些極為有限的線索,團隊開始嘗試製作雷達的零部件。
沒有先進的工業裝置,一切都依賴手工和原始的工具。
鐵匠們在簡易的火爐旁揮汗如雨,反覆錘鍊金屬,試圖打造出符合要求的形狀;
木匠們憑藉精湛的手藝,用木材製作出支撐結構和防護外殼。
“這個零件的尺寸還是有點偏差,再精細一些!”
工程師老張對剛剛完成的部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經歷了無數次的挫敗和調整,第一批粗陋的零部件終於問世。
但在組裝環節,新的難題接踵而至。
“這幾個部件根本無法契合,設計上存在問題。”負責組裝的小王面露難色。
眾人圍聚在一起,反覆探討,不斷修改設計方案。
“彆氣餒,我們一定能找到解決辦法。”老林為大家打氣。
經過數不清的反覆試驗和改進,雷達的雛形終於組裝完成。
但當眾人滿懷期待地進行首次測試時,結果卻令人心灰意冷。
“怎麼一點反應都沒有?是不是哪個環節出了嚴重的故障?”
負責測試的小李滿心疑惑,焦急地檢查著各個連線部位。
大家開始對整個系統進行地毯式的排查,最終發現是一些關鍵部位的線路斷路導致的。
“重新連線這些線路,確保每一處都牢固無誤。”老張指揮著大家。
經過一番緊張忙碌的搶修,再次啟動雷達。
這一次,螢幕上總算出現了極其微弱且不穩定的訊號。
“這僅僅是個開端,我們還需要不斷最佳化各個元件,增強訊號的強度和穩定性。”老林說道。
在後續的日子裡,團隊不斷改進天線的形態和材質,精心除錯發射和接收裝置的引數。
他們運用自制的簡陋測量工具,對每一個部件的效能進行細緻測量,並根據結果進行修正。
“我覺得可以嘗試改變天線的佈局,或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