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月 17 日 晴
今天,當看到成都昨日無新增確診病例的通報時,我的心中湧起了一絲喜悅,這無疑是一個令人振奮的好兆頭。彷彿在漫長的黑暗中,終於看到了一絲曙光,讓我們更加堅信,這場艱苦的抗疫之戰,勝利在望。
“加油,會好起來的,希望疫情早日結束。”我在心中默默唸叨著這句話,彷彿是給自己,也是給這座城市,給所有正在與疫情抗爭的人們加油鼓勁。
在這段特殊的日子裡,除了關注疫情的動態,我也有了一些別樣的思考,那便是關於“風險”這個詞。
風險,簡單來說,就是做事發生損失的可能。而它竟然被細分為了四個階段,這讓我深感奇妙與深奧。
第一階風險,是我們日常可見,直接面對的風險。比如,走在馬路上可能會被車輛撞到,這是我們能明確感知到的風險。在分析這類風險時,關鍵在於三點:自己暴露在風險中的可能性、暴露在風險中從而被傷害的可能性以及如果受到傷害其程度的大小。就像在疫情期間,出門不戴口罩,感染病毒的可能性就會大大增加,這是暴露在風險中的可能性;而一旦感染,病情的嚴重程度則是傷害程度的體現。根據這些資料算出期望值,便能為我們的決策提供依據。比如,權衡感染的風險與必須出門工作的必要性,決定是否採取更嚴格的防護措施或者調整出行方式。
第二階風險,是那些偏離了我們預期、意料、計算之外的風險。萬年一遇的風險似乎天天都在發生,然而,只要是多次發生的,利用統計學就能夠算出偏差的機率及大小,從而幫助我們做出合理的應對。就如同這次疫情,最初誰也沒有預料到它會發展到如此嚴重的地步,但隨著病例的增多和資料的積累,我們可以透過統計分析,瞭解病毒的傳播規律,預測疫情的發展趨勢,進而制定相應的防控措施。
第三階風險,是能想象到,但沒有發生過的風險。由於沒有任何資料可以參考,面對它,我們只能運用貝葉斯定理,根據實時反饋,不斷修正、調整自己應對的策略。比如說,在研發針對新型病毒的疫苗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各種未曾預料到的困難,但科研人員會根據實驗中的每一次反饋,不斷改進研發方案,逐步逼近成功。
第四階風險,是完完全全、徹徹底底一無所知的風險。面對這種風險,我們能做的似乎有限,只能透過多元化,讓自己不被一擊致命。就像在投資領域,不把所有的資金都投入到一個專案中,而是分散投資,以降低一旦某個專案失敗所帶來的毀滅性打擊。
思考著這些關於風險的理論,我不禁聯想到了我們當前所處的疫情局勢。疫情本身,無疑是一場巨大的風險,它包含了各個階段的風險特徵。
在疫情初期,對於病毒的傳播方式、感染症狀等,我們知之甚少,這可以看作是第四階風險。但隨著科研人員和醫護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們逐漸瞭解了病毒的特性,這就從一無所知過渡到了有所知曉。
而對於疫情的發展態勢,儘管我們可以透過模型和資料進行預測,但仍存在許多不確定性,這屬於第二階和第三階風險。比如,病毒是否會發生變異,變異後的傳染性和致病性如何,這些都是難以準確預測的。
在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也面臨著各種與疫情相關的風險決策。比如,是否要外出採購生活物資,外出時如何做好防護,如何平衡工作與健康的關係等等。這些決策都需要我們綜合考慮各種風險因素,做出最有利於自己和他人的選擇。
此時此刻,我深知,我們不能被風險嚇倒,而是要勇敢地面對它,運用我們的智慧和勇氣去化解它。在這場疫情中,無數的醫護人員、志願者、社群工作者,他們冒著巨大的風險,堅守在崗位上,為了保護我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而努力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