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擊肺炎疫情的特殊時期,讀到這樣一篇關於中國近現代史的感悟日記,令人深思。歷史是一面鏡子,它照亮了過去,也啟迪著未來。正如日記中所強調的,知悉歷史、提升素養,走出感性、理性認知,以史鑑今、居安思危,對於我們每一箇中國人來說,都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一、知悉歷史,提升素養
文化是國家存在的根基,歷史是文化發展的命脈。中國近現代史,是一部波瀾壯闊的歷史,它記錄了中國從積貧積弱到站起來、強起來、富起來的偉大曆程。瞭解中國近現代史,是作為一名中國人的基本素養。
從 1840 年鴉片戰爭開始,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列強的侵略、封建統治的腐朽,讓中國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在這個時期,無數的仁人志士為了救亡圖存,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探索和鬥爭。從林則徐、魏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到洋務派的“自強”“求富”;從戊戌變法的維新圖強,到辛亥革命的推翻封建帝制;從新文化運動的思想啟蒙,到五四運動的反帝反封建,中國人民在不斷地探索中尋找著救國之路。
直到 1921 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革命的面貌才煥然一新。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經過了長期的革命鬥爭,終於贏得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進行了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使中國逐漸走向繁榮富強。
瞭解中國近現代史,我們可以看到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和偉大的創造力。我們可以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提升自己的素養。同時,瞭解中國近現代史,也可以讓我們更加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懷。
二、走出感性,理性認知
歷史不應該是一種結論,而應該是一種觀點、一種思考。我們皆知中華近代史之屈辱、現代史之艱辛,但我們不能只停留在對這段歷史的感性認知上,我們應更深入地學習,學會辯證看待、能動思考,從而理性地認知過去、今天乃至未來發生的一切,並將這種認知轉化為對自身、對社會、對國家的實踐。
中國近現代史是一部充滿苦難和輝煌的歷史。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經歷了無數的挫折和失敗,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們不能只看到歷史的一面,而應該全面地、客觀地看待歷史。我們要認識到,歷史的發展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其中既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因素。我們要從歷史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不斷地完善自己。
同時,我們也要學會辯證地看待歷史。歷史是由人創造的,人的行為和決策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我們不能簡單地對歷史人物和事件進行評價,而應該從多個角度進行分析。我們要看到歷史人物的侷限性,也要看到他們的貢獻。我們要認識到,歷史的發展是一個不斷進步的過程,我們應該以發展的眼光看待歷史。
三、以史鑑今,居安思危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學習中國近現代這段曲折的歷史可總結敗之失、成之所得,即總結近現代以來中國先入分子和人民群眾為救亡圖存而進行艱苦探索、頑強奮鬥地歷程及其經驗教訓,瞭解中國人民走上以中國共產黨為領導力量的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思索在國泰民安的今天如何避免犯錯、更好地走下去。
中國近現代史是一部充滿教訓和啟示的歷史。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經歷了無數的挫折和失敗,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我們要從歷史中吸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轍。我們要認識到,國家的發展需要穩定的政治環境、良好的經濟基礎和先進的文化理念。我們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地推進改革開放,加強科技創新,提高國家的綜合實力。
同時,我們也要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