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驛區歷史悠久,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和獨特的文化發展歷程。
在古代,龍泉驛區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和驛站所在地。據史料記載,龍泉驛的“驛”起源於明代。明正統十二年(1447年),設四川成都府簡縣龍泉鎮巡檢司,並置巡檢一員,同期靈泉山改稱“龍泉山”。清康熙六年(1667年),在四川大規模設定驛站,分為北、南、東、西4路,東路起自簡州之龍泉驛,至奉節之小橋驛。清末郵電業興起後,驛站廢置,“龍泉驛”則成為歷史地名並沿用至今。
龍泉驛區還蘊含著深厚的古驛文化。例如,驛馬河公園二期有著“一廊三道串九驛”的整體空間佈局,植入文化符號,演繹古驛節點,體現蜀風雅韻,發揚驛道文化。文化牆上詳細記載了明清時期成都古東大路沿途歷史地名,芳鄰園裡錯落點綴的農耕用具再現了熙攘煙火氣息,各個橋頭也珍藏著動人的歷史典故。
此外,龍泉驛區與三國文化也有著密切的聯絡。這裡有許多相關的傳說和遺址,如皇城堰,傳說蜀漢後主劉禪(阿斗)曾在此讀書;落帶井,因阿斗玩耍時玉帶掉落井中而得名;張飛營,位於龍泉山頂峰,是傳說中張飛的營地;盤龍石,相傳趙雲保阿斗返回時曾在此石上歇氣;滾龍坡,據說是阿斗玩耍時摔跤的地方;天子應,是阿斗應答太監尋找的地方;將軍嶺,傳說三國時關羽的兒子關索曾在此紮營;觀斗山,傳說諸葛亮曾在此設定觀天裝置觀望星斗。
龍泉驛區的詩詞文化也別具特色。例如,十陵街道青龍村埋葬著後蜀宋王趙廷隱,其子趙崇祚編撰了經典作品《花間集》,十陵河成大二期小遊園的“花間集”一名便來源於此,實現了“詩意文化典故+遊園自然風光”的融合。
在城市發展過程中,龍泉驛區注重對特色文化的傳承和更新。中街改造充分結合了驛道文化和歷史風貌,提取驛站、吊腳樓等文化元素融入藝術裝置設計,打造特色城市傢俱,喚醒城市記憶。十陵、同安更新整治專案採用了不少中式建築文化元素,組群分佈、主次分明,色彩搭配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強調人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融。
龍泉驛的文化發展也體現在一些具體的方面。如2023年底出版的《龍泉驛歷史文獻集》,是對龍泉驛歷史文獻的第一次全面總結,涵蓋了從公元220年至1949年約1800年的歷史,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將廣泛應用於教育教學、城市規劃建設等多個領域。還有10歲孩子劉東巖出版的童話故事集《吃光鹿》,展示了城市文化傳承中新生、綿延又堅定的力量。而已經開了20年的席殊書屋,從一家小店發展到多家門店,體現了龍泉驛對閱讀文化的重視和城市人文精神的涵養。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龍泉驛區形成了獨特而多元的文化特色,這些文化元素不僅是當地的寶貴財富,也為城市的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