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無悔當即修書一封,派人日夜兼程送往凌霄城劉文兵。信中寫到:
劉文兵將軍臺鑒:
久聞將軍大名,如雷貫耳。今大宋風雲飄搖,外有元賊肆虐,內憂亦未平息,而將軍堅守凌霄城,孤軍奮戰,屢挫敵鋒,其英勇與堅韌,令天下義士敬仰,無悔欽佩之至。
今修書一封,實是心繫凌霄城之安危,與將軍及眾軍民同呼吸、共命運。當下元軍勢大,傾舉國之力,欲踏平我大宋殘餘之地,凌霄城雖固若金湯,然寡不敵眾,長此以往,恐難持久抗衡。
古人云:“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此誠為至理。將軍與軍民一心,守土有責,這份赤誠天地可鑑,但如今戰局變化,當以儲存實力為上。我觀城外山林,廣袤無垠,地形複雜,實乃天然藏兵之所。若將軍率凌霄城軍民主動撤出城內,依託山林展開遊擊,便可化被動為主動。
元軍慣於平原作戰,其鐵騎雖勇猛,一旦入山林,優勢盡失。我軍熟悉地形,穿梭其間,如魚得水,大可利用山林掩護,突襲敵軍,打完即走,使其疲於奔命,首尾難顧。彼時,糧草亦可就地取材,山間野果、獸類,皆能果腹,解燃眉之急。
我已安排貴州六盤水的梁天兄弟接應你們出城。梁天為人仗義,智勇雙全,對那一帶山路瞭如指掌,有他相助,出城之路雖險,亦可保萬無一失。待尋得時機,將軍可率部與我等會合,彼時我們再整合力量,共商抗元大計,尋機收復失地,重振大宋雄風。
將軍,如今抉擇雖難,卻是關乎凌霄城萬千生靈、關乎大宋未來之路。望將軍審時度勢,權衡利弊,為長遠計,早做決斷。無悔願與將軍攜手,同赴國難,至死不渝。
紙短情長,不盡所言,唯盼將軍平安,凌霄城軍民順遂。
諸葛無悔敬上
劉文兵於城樓上的指揮所內,雙手接過諸葛無悔的來信,目光急切而專注地掃過信上的每一字每一句。起初,眉頭微皺,似是在權衡這艱難抉擇背後的利弊得失,畢竟凌霄城承載著無數軍民的心血,是他們堅守多年的家園。但隨著閱讀的深入,他眼中漸露豁然之色,頻頻點頭,對諸葛無悔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的建議深以為然。
“傳令下去,召集各營將領議事!” 劉文兵大聲吩咐道,聲音堅定有力,透著不容置疑的決心。片刻後,將領們齊聚一堂,望著主位上神情凝重又透著幾分果決的劉文兵,皆面露疑惑與關切。
劉文兵將信攤於桌上,沉聲道:“諸位兄弟,如今局勢危急萬分,元軍圍困重重,且不斷增兵,再這般硬守下去,城破只在朝夕,我等與百姓皆會性命不保。今諸葛無悔兄弟來信,為我們指了一條生路。” 說罷,他詳細解讀了信中的戰略主張,言語間滿是對這新轉機的認可。
眾將領聽聞,先是一陣驚愕,繼而陷入沉思。有人面露不捨,畢竟這城牆磚石皆浸透著他們多年的汗水與熱血;有人則目光閃爍,似已看到新戰略下的生機。短暫的沉默後,紛紛表態願聽從指揮。
“好!既如此,我們即刻著手準備。” 劉文兵猛地一拍桌案,起身踱步,開始部署,“一營樊中舉負責組織城中百姓,收拾細軟,務必輕聲、迅速,莫要引起元軍警覺;二營李德勝去清點城中糧草、武器,能帶則帶,不能帶的,絕不能留給元軍;三營趙天鵬精選壯士,佯裝頻繁出城襲擾,迷惑元軍,讓他們以為我們仍要死守。”
將領們領命而去,各司其職,整個凌霄城雖忙碌卻秩序井然。百姓們聽聞要撤離,起初難免慌亂,但在士兵們的安撫下,很快鎮定下來,默默配合著各項準備工作。
劉文兵則親率一支精銳小隊,穿梭於城頭與城內要害之地,監督籌備進度,同時密切關注元軍動向,等待著那三聲號炮響起的關鍵時刻,眼中透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