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吧 > 歷史軍事 > 答題:從始皇開始 > 第113章 王績和王通

第113章 王績和王通 (第1/2頁)

王績(585 年—644 年),字無功,號東皋子,絳州龍門人。他是中國唐代詩人,隋末大儒王通的弟弟,唐初大詩人王勃的叔祖。

王績自幼好學,博聞強記。隋朝大業年間,他因品德高尚和清正廉潔被推薦,擔任秘書省的正字官,後來還做過六合縣的縣丞。但他性格孤傲,酷愛飲酒,經常因此受到責難。當時天下大亂,王績藉口生病,辭官回到家鄉。之後,他在中原、吳、越等地流浪。

到了唐朝武德五年(622 年),他又被召回朝廷,擔任門下省的待詔,朝廷特別允許他每天可以喝一斗酒,因此人們稱他為“斗酒學士”。貞觀四年(630 年),因為他的哥哥王凝得罪了朝廷大臣,王氏兄弟都受到了排擠,王績再次藉口生病回到家鄉。貞觀十一年(637 年),因為家裡貧困,他又出來做官,成為了大樂丞。但不到兩年,他又辭官回到家鄉,親自耕種田地。

王績在文學上繼承了阮籍、陶潛以及庾信的傳統,用詩歌表達情感和志向,同時也受到薛道衡、盧思道、楊素的影響。他喜歡寫飲酒和田園生活的詩篇,以此抒發才華未被認可的失落感。他的詩歌風格樸實清新,語言寧靜自然,摒棄了梁陳時期的浮華雕琢,為當時的詩歌帶來了新的風尚。其《野望》和《秋夜喜遇王處士》兩首詩最為著名,《野望》是早期出現的成熟的五言律詩之一。他還著有《醉鄉記》《自撰墓誌銘》《五斗先生傳》等作品。王績被後世譽為五言律詩的奠基人,在中國的詩歌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王通(公元584—617年),字仲淹,隋絳州龍門人,是隋代大儒、思想家、教育家。其孫是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以下是對他的具體介紹:

1. 生平經歷:

早年求學有成:王通出生在官宦世家,自幼受家學薰陶,讀書勤奮,對儒學經典鑽研極深。他曾向多位名師學習,精習《詩》《書》《禮》《樂》《春秋》等經典,十五歲時學業已有小成。

仕途坎坷:隋文帝仁壽四年(604 年),20 歲的王通到長安見隋文帝,提出“太平十二策”,但未被採納。後經同鄉薛道衡推薦,任蜀郡司戶書佐、蜀王侍郎等職,不久後棄官歸隱。隋朝廷曾四度徵召,他始終不仕。

講學著書:歸鄉後,王通於家鄉北山白牛溪聚徒講學,弟子眾多,時稱“河汾門下”,他還被尊為“王孔子”。他用九年的時間鑽研六經,撰《續六經》。大業十三年(617 年),王通病逝於龍門縣萬春鄉甘澤裡第,弟子私諡為“文中子”。

2. 學術思想:

哲學思想:

天人論:認為天、地、人三才相分,都是物質實體,地位同等,但在對待具體事物時,三者地位有主次之分。天是元氣,地是有形之物,人是有認識、思維和理性的動物。他用“中道”的哲學方法論否定了傳統“天人感應論”中“天”的權威。

道論:主張有一個統一的道,支配天地人的運動,即《易經》所昭示的道。道有作為規律的道和作為最高價值的道兩重含義,人與道的關係在不同情況下有所不同。

心性論:認為性為“五常之本”,性本善,惡的可能性包含在情中,提出“以性制情”的理論。還以陽喻性,以陰喻情,強調情隨性動。

修養論:重視《易》的作用和“窮理盡性”的方法,認為應先“知命”,再“窮理”,後“儘性”,並提出“正其心”的要求。

政治思想:

王道論:以明王道為己任,認為王道就是“伊尹周公之道”“周公孔子之道”,亦即儒家之道。主張仁政德治,任德不任刑,強調人的教化需依賴儒家經典。

仁政觀:主張“以德服人”,實行仁政,反對霸道,特別強調“遺身”和“推誠”,認為

最新小說: 因為太害怕所以全加生命值了 重生之劉禪:二鳳是我兒砸 精靈:我有常磐之力 大明:機甲六戰機是有億點點快 荒野種地,把自己種成了護國將軍 太好了是美術生,柯學界有救了 異界,我們一家三口一起過日子 開局入贅將軍府,我成了文聖 異域使命 殖民大明 神奇寶貝:開局我也遲到了! 獵人:紅藍手開始的紅眼病揍敵客 崩鐵模擬:亂破居然變成了病嬌 兵臨城下之大漢再起! 港綜:開局召喚極限戰士 斬神:開局天花板,我嚇傻林七夜 紅樓:金戈鐵馬橫掃八方 潛伏專家 士兵突擊:兩年瘋燃,速晉將軍 崇禎十七年:這個大明還有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