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的奧秘。
而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中,安妮也越發感受到“盤古”教學方法的精妙之處。
它既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又強調實踐操作的重要性,使得學習變得更加生動有趣且富有成效。
轉眼盛夏的七月來了,這一年的早稻也即將要成熟了。
當早稻收割入糧倉的時候,就是京廣線建設,約定開工的時候。
百萬建設大軍陸續集結,一批批的工程機械已經堆滿了雒縣實驗室的產成品倉庫,京廣線建設的第一槍將在鄭州打響。
路橋建設公司年初就開始預先架設雒陽到鄭州的鐵路,打通這條後勤補給線,藉助鐵路將建設所需的物資和裝置,源源不斷的由雒縣實驗室經雒陽運輸到鄭州,再以鄭州為基點南北雙向同時開工。
看著稻田裡金色的麥浪隨風翻滾,悠閒地躺在田邊樹蔭下喝著冰凍汽水的汪鈞腦子裡卻在一刻不停的思索著。
據管理竹米稻的人報告,麥塊這一季的水稻產量不但沒能繼續增加,反而減產了!
在排除了人為和氣候因素的影響後,汪鈞將注意力放在了板結現象日趨嚴重的土壤上。
是不是連續的耕種讓本來就不太肥沃的土壤變得更加貧瘠了呢?
可惜他不是這方面的專家,無法進行科學的定量和定性分析,並提出針對性的改良方法。
那是不是該建立一支專門的研究隊伍來解決這個問題呢?
長遠看是應該如此,但遠水解不了近渴,因為糧食的產量必須保持連續穩產高產甚至增產。
否則接下來的一系列工業化程序都將受到掣肘,吃不飽肚子的人根本不會有動力幹活。
汪鈞冥思苦想著:該怎麼辦才能快速解決問題呢?為了糧食高產,化肥的新增是不可避免的。
但施到土地裡的化肥實際上絕大部分都浪費掉了,每年施入土壤中的肥料只有少部分被當季作物吸收利用,其餘的都被土壤固定,形成大量酸鹽沉積從而造成土壤板結。
根據查閱的資料顯示,種植水稻的土地板結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氮肥等化肥施用過度使土壤有機質中的碳素過多消耗。
有機質的減少直接影響到了土壤內的微生物活性,最終影響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導致土壤板結。
普遍的解決方法是深耕的同時新增有機肥但是這樣做只能治標,耕作過深反而會破壞土壤團粒結構從而導致土壤板結。
既然根本原因在於土壤缺碳那麼何不試試直接加碳元素呢?
:()星空之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