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在腋窩內的動脈搏動處。手少陰心經之本,在掌後銳骨端的神門穴處,其標在背部的心俞穴。手厥陰心包經之本,在掌後兩筋之間二寸的內關穴處,其標在腋下三寸的天池穴處。
大凡診察這些經脈的病變,下部虛則發生厥逆,下部盛則發熱;上部虛則眩暈,上部盛則發熱疼痛。所以實證要用瀉法,使其斷絕而止;虛證要用補法,引氣使之上行。
再來說說氣街,胸部有氣街,腹部有氣街,頭部有氣街,小腿部有氣街。所以氣在頭部的,應在腦部進行治療;氣在胸部的,應在胸部的膺部及背部的腧穴進行治療;氣在腹部的,應在背部的腧穴及衝脈在臍左右的動脈處進行治療;氣在小腿部的,應在小腿部的氣街及承山穴、踝上以下的部位進行治療。採用這些方法治療時,要用毫針,必須先按壓穴位,長時間按壓後,穴位處就會有反應,然後再進行針刺治療。所治療的疾病,包括頭痛、眩暈、突然昏倒、腹痛脹滿、突然腹部脹滿等,以及新出現的積聚。疼痛可以移動的,容易治癒;積聚而不疼痛的,就難以治癒了。
,!
(三)《靈樞·第52章 衛氣》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營衛之氣的定義與功能:
定義:文中指出由飲食化生的精微之氣,在內入於五髒,在外行於分肉、經絡、肢節。其中,浮而在外、不循行於經脈之中的叫衛氣;精氣行於經脈之中的則為營氣。
功能:衛氣具有溫煦機體、抵禦外邪等功能,能夠保護人體免受外界邪氣的侵襲;營氣主要起到滋養全身的作用,為臟腑、經絡等提供營養物質。
2 十二經脈的標本:詳細闡述了十二經脈的本部和標部所在的位置。例如,足太陽膀胱經的本部在足跟以上五寸中的附陽穴,標部在兩目的睛明穴;足少陽膽經的本部在足第四趾外側端的竅陰穴之間,標部在窗籠之前的聽宮穴等。這對於理解經絡的氣血執行以及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3 上下虛實的診斷與治法:
診斷:根據人體上下部位的氣血盛衰情況進行診斷。如在下的為本,下虛則厥,下盛則熱;在上者為標,上虛則眩,上盛則熱痛。
治法:提出了“石者,絕而止之;虛者,引而起之”的治療原則。對於實證,應當採用瀉法以絕其根,使疾病停止發作;對於虛證,則應當用補法,助其氣而振其不足。
4 氣街的部位及治療手法:
部位:指出胸、腹、頭、脛都有氣街。氣在頭部的,聚之於腦;氣在胸的,聚於膺部與背腧;氣在腹的,聚於背腧及臍左右衝脈的穴位;氣在脛部的,聚於足陽明經的氣街穴、承山穴及足踝部上下等處。
手法:強調在治療時取這些穴位要用毫針,並且必須先用手在穴位上長時間按壓,待其氣至,然後再進行針刺補瀉。
其指導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 整體觀念:將人體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五臟六腑、經絡氣血等相互關聯、相互影響。衛氣的執行與五臟六腑的功能密切相關,十二經脈的標本分佈也體現了經絡系統的整體性。這種整體觀念貫穿於對衛氣的認識、疾病的診斷和治療等各個方面。
2 陰陽平衡:強調陰陽的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的關係。衛氣屬陽,營氣屬陰,陰陽相隨,外內相貫,如環無端。在診斷和治療中,也注重判斷陰陽的盛衰,根據陰陽的虛實情況進行相應的補瀉治療,以恢復人體的陰陽平衡。
3 辨證論治:透過對人體上下部位的虛實症狀進行觀察和分析,來確定疾病的性質和治療方法。不同的症狀表現反映了不同的病理變化,因此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辨證論治,這是中醫治療的重要原則。
4 經絡理論:以經絡學說為基礎,探討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