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府,靜坐了一陣之後,漢軍主動向明軍發起了進攻,儘管統帥河南明軍的盧象升已經做了準備,奈何明軍各部無心殺敵,逃跑的心倒是大大的有,這使得雙方剛開始接觸,明軍就一潰千里。
這種情況下,盧象升覺得明軍暫時無力和漢軍作戰,不得不帶著軍隊撤出南陽府,直接撤到開封,準備在開封阻擊漢軍。
至於河南其他地方,盧象升釋出的指令是【各部堅守待援】。
換句話來說,就是河南各地的地方明軍只能自求多福了,嗯,實際上這相當於是放棄了其他地方。
不過漢軍在佔據了整個南陽府之後,也沒急著進攻,反而開始了休整,於是中原戰場又令人意外地火速沉寂了下去。
不過這種沉寂明眼人都知道不會持續太久:
這段時間河南各地都有騷動發生,一些地方計程車紳都開始主動聯絡葉思曼,準備開始兩頭下注了,畢竟看起來明軍一時半會是拿不下漢軍了。
同時,大量流民奔向南陽府,而被分了田地計程車紳地主也不再搞小動作,而是請求葉思曼和漢軍高層儘快舉行科舉,【以安民心】。
而此時的葉思曼正忙著推行【營莊制度】。
其實,之前葉思曼也是不收農業稅的,不過義軍陣營玩家的商業網路不如大明陣營玩家,老靠著打土豪也不是個事,於是葉思曼準備模仿歷史上的大西軍推行營莊制。
“漢軍果然並非普通賊寇,”
奔波多日之後,李巖和紅娘子還有一隊人馬來到了南陽,葉思曼專門設定了吸收各地流民機構用以處理蜂擁而來的流民。
李巖看著排起長龍的流民,這些人能夠得到一些食物應急,接著會有人安排他們進行身份登記,然後根據流民的意願讓他們加入軍隊或者所謂的【營莊】。
正是這所謂的【營莊】讓李巖感到葉思曼這傢伙不簡單,當然,這玩意其實是葉思曼抄了歷史上的大西軍在雲南搞的制度。
簡單來說,就是將土地分成若干個【營】和【莊】,接著交由農民耕種,而漢軍將派遣官員直接管理這些土地並徵收賦稅,說白了就是跳過地主這個中間商,直接由管理收取稅賦。
某種意義上營莊制其實是倒退回了以前真正的封建領主制度,即由各營莊的管理人員充當了實際上的封建領主,而實施營莊制的官府則成為大封建主。
但這種程度由於消滅了【中間商】,確實能在保障百姓不至於活不下去的前提下極大發揮出某個地區的力量:
比如歷史上大西軍能在僅有西南一隅之地的時候對清軍造成嚴重威脅,並一度取得大勝,營莊制功不可沒。
那時候大西軍控制下的雲南稅賦不輕,通常會達到百分之五十左右,但其治下的百姓生活卻遠勝於後來清廷統治時期稅賦更低的時期。
從這個角度來說,孫可望對於抗清事業其實貢獻比李定國更大,農民軍團體中他是唯一一個弄明白了政權建設的高手,但其拙劣的政治智商最終導致大西軍內訌而葬送抗清大局,只能說我大清確實運氣太好了……
當然,這種制度之下,原本當中間商的地主這一階級就會受到巨大損失,歷史上李定國和孫可望最終決裂很難說沒有地主士紳們的【貢獻】。
不過葉思曼也沒對這些人趕盡殺絕,現在情況變了,這些傢伙是可以爭取的,於是葉思曼又模仿歷史上孫可望的政策,宣佈承認原來田主的權益,並將田地所得的百分之十發給這些傢伙。
地主士紳們對此只能感恩戴德了:
現在今時不同往日,人家願意給一成已經不錯了……
畢竟現在漢軍佔據著絕對的武力優勢,而看起來明軍又不太可能收復失地,這時候漢軍願意給點甜頭地主士紳們已經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