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要寫一篇文章,林塵只要提個中心思想,他們就能潤色成一篇美文,這種能力可不是一般人能替代的了的。
“大王,王別駕年高,就由臣來說吧!”韋挺道。
王珪,韋挺的職事官林塵都給安的是別駕從事,正四品下,正常來說,一個都督府只有一個別駕從事,可瓊州島上都是羈縻州,有自治權,特殊些也說的過去。
“叔階心細,本王聆聽妙法!”林塵允諾道。
“大王,臣與王別駕細研佛道兩家及摩尼教、祆教等教派,發現一個規律,那就是這些教派的主張都很符和人的訴求。
比如佛教的講究眾生平等,講究慈悲渡人,講究明悟,而道教則追求自然,講究無為,修佛可以洗清自身罪孽,修道可以羽化昇仙,這些都是契合所有人的願景的。
至於祆教,我等了解不多,可也知道他們崇尚火,崇尚光明,追求正義,要求人善言善行,這也附和絕大部分人的生存觀念。
所以這些教派能夠最終發展壯大,因此,海神教若想發展,第一條就是要迎合絕大多數人的普片認知,要有一個核心教義。
海神經裡有講到追求真理,這可以算是一個,可這還不夠,畢竟不是所有人都樂意去找尋真相的,侷限性太大,不利於發展壯大。”
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韋挺這番話,有理有據,所擺出的問題,也是林塵沒想過,或者說是沒注意到的。
這確實是個大問題,正如韋挺所說,並不是所有人都有興趣知道,甚至會去親自驗證,兩個鐵球是不是同時落地的。
自己雖然號稱真神在世,更是能施展類似於仙神術法的神技,所謂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自己卻沒辦法給所有信徒表演仙法。
是以,這個時候教義的重要性就體現出來了,道家講無為、講自然、講得道成仙,說白了就是人的本性「懶」嘛!
佛家講慈悲、講善行,講極樂世界,其實也就是圖個心靈安穩,說破了就是自我暗示,自我催眠!
祆教也就是拜火教,講求的是善惡分明,迎合的是眾生向善的願景,就如沒有人不喜歡錢一般,走的是取巧的路子。
這麼一分析,林塵頓時通透,原來如此:
“信教,信教,信仙信佛,信得原來還是自己心中潛意識想要的訴求!”
既然如此,那海神教的普世觀該是什麼呢?或者說應該迎合人的什麼願景呢?
這是一個好問題,暫且記下。
“第二個就是傳播的問題了,無論佛道都是先有大德高僧,有為天師出山傳道,後經百姓口口相傳,才能鼎盛, 海神教想要傳播,必也要有能說善辯,通曉教義的有志之士,遊行四方以身傳教才行!
第三,如佛教傳入,在南北朝時期便受到南朝梁帝青睞,一度定為國教,後至本朝隱有大興之像,所以海神教想要快速擴大影響力,能夠讓本身就有影響力的人成為信徒,是一條捷徑。
第四,有鑑於第三條,如果有某一國的君主信奉海神教,並將其定為國教,為其提教徒供種種便利特權,那麼即使為了利益,也定有不少人信奉,甚至最後深陷其中,比如儒教。
第五,唔,這條就不說了吧,有些不現實!”
韋挺說到第五條神色有些不自然,最終蹦出這麼一句。
林塵聽得正來勁呢,哪受得了斷尾,你不想說直接就說到第四得了,這第五兩個字都蹦出來了,不聽多難受啊!
更何況,林塵認為兩人提的前四條,都非常有見地,給自己啟發很大,既然還有第五哪肯放過。
“先生不妨說說看,成與不成,做個參考也好呀!”林塵急道。
“唔,也罷,這第五條就老夫來說吧,韋別駕不願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