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三思的話一出,姚能就一切都明白了。
既然陛下在有生之年解決不了世家大族,改變不了土地兼併的趨勢,那麼為了未雨綢繆,最好的辦法就是。
開疆拓土!
只要帝國有了足夠的土地,就能最大程度抵消土地兼併帶來的影響。
姚能心中想道:或許太宗和高宗皇帝,一生都奉行對外擴張的政策,大周的鐵騎踏至蔥嶺,可能也是存了這份心思吧。
當今陛下登基後,選擇了另外一條道路,可惜眼看沒能成功。
此時褚三思感慨道:
“天下百姓苦,但也是幸運的,從太宗到當今陛下,三位皇帝的出發點雖然都是為了皇朝延續萬年,可也是造福百姓。”
姚能嘆道:
“可惜的是,未來這些年,邊疆就將戰事不斷了,不知要有多少大好男兒戰死沙場,朝廷還要為接下來的戰爭準備天文數字的糧餉。”
聽到姚能的擔心,褚三思有不同看法,笑道:
“大人大可不必擔心,自古以來,戰爭才是一本萬利的買賣,從來沒有因為擴張而亡國的朝代。”
姚能眼珠子馬上瞪圓,嚴肅的說道:
“三思怎能如此想,未見前朝末帝三伐高句麗,動搖了帝國的根基,才引得天下百姓怨聲載道,群雄四起嗎?”
“好戰必亡,再強盛的王朝也不能恃強凌弱,隨意征伐。”
褚三思一下子被姚能懟的有些愣住,他沒想到姚能也如此迂腐。
想想也是,姚家本身也是關中大族,他自己就是門閥大家的代表之一,華夏的文人從古至今都有一個毛病。
崇尚那套禮儀之邦、好戰必亡的謬論,殊不知大炮一響黃金萬兩,強漢比大周朝還要崇尚武力,亡國也不是因為戰爭。
說到底,對於這些傳統文人來說,戰爭會助長武人的地位,削弱文人的影響力,更重要的是一個功勳卓著的帝王,是不會看文人臉色的。
說到前隋末帝楊廣,褚三思一直認為他只是操之過急罷了,沒有處理好國內的潛在危機就大動干戈。。
門閥和皇權的鬥爭就已經開始,到了兩晉時期這種鬥爭愈發激烈。首先,前隋的建立透過宮廷政變完成,這種權力的轉移僅僅是士族集團內部權力的轉移,皇權和門閥勢力的對峙依然存在。
前隋文帝主張廢除九品中正制,就是對門閥勢力的一種抗爭。楊廣即位之初,就已經意識到了門閥對自己統治的威脅,因此他大刀闊斧革弊納新,主張興科舉。
雖然科舉制確實對階級流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權力依然掌握在門閥手中。
他們不甘於放棄既得利益,對於楊廣的種種政策,陽奉陰違,處處阻礙,因此很多他施行的許多政策只能有始無終,宣告失敗了。
楊廣即位之初的種種政策,是急於擺脫門閥士族對於皇權的禁錮的表現。不幸的是,關隴士族感到自己的權力受到了威脅,這就進一步激化了門閥和皇權的矛盾,也是後來前唐滅亡的誘因。
想到這裡,褚三思看了姚能一眼。
即使面前的這位官員跟大多數人不同,但本質上他的思想就禁錮了認識。
褚三思沒有再多說,因為所有的矛盾都可以說清楚,唯獨信仰和理念的衝突是不可調和的。
他不想和姚能爭辯,這樣會導致二人關係的不和。
所以他恭敬的說道:
“大人言之有理,三思受教了。”
氣氛一時間有些尷尬,這是二人認識後,第一次在觀念上產生衝突。
馬車咯吱咯吱的走在大路上,讓二人感覺更加的不適。
還是姚能打破了沉寂。
“三思,你說的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