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服別人的時候多次引用王小波的話,其中一段出現的頻率尤其高,那是《工作與人生》當中的著名段子:
“人從工作中可以得到樂趣,這是一種巨大的好處。相比之下,從金錢、權力、生育子女方面可以得到的快樂,總要受到制約。舉例來說,現在把生育作為生活的主題,首先是不合時宜;其次,人在生育力方面比兔子大為不如,更不要說和黃花魚相比較;在這方面很難取得無窮無盡的成就。”
還有之後那段:
“人活在世上,不但有身體,還有頭腦和心胸——對此請勿從解剖學上理解。人腦是怎樣的一種東西,科學還不能說清楚。心胸是怎麼回事就更難說清。對我自己來說,心胸是我在生活中想要達到的最低目標。某件事有悖於我的心胸,我就認為它不值得一做;某個人有悖於我的心胸,我就覺得他不值得一交;某種生活有悖於我的心胸,我就會以為它不值得一過。羅素先生曾言,對人來說,不加檢點的生活,確實不值得一過。我同意他的意見:不加檢點的生活,屬於不能接受的生活之一種。人必須過他可以接受的生活,這恰恰是他改變一切的動力。人有了心胸,就可以用它來改變自己的生活。”
王小波的原話闡述已經非常精彩,不容於旁人改動。
我知道這位曾經感動過中國的作家已經是98年之後的事了,那時剛流行電子書,可以在電腦上毫無忌憚地看他的時代三部曲和所有雜文,其中最打動我的就是這一篇《工作與人生》,我不知道王小波本人在工作和人生的細節上是如何實踐的,但我覺得這些道理是好的。正如他的一位恩師所說:“我教給你們的數學,也許你們一輩子都用不到,但我還是要教,因為這些知識是好的。”以前我不曾理解過那種心胸的偉大,現在完全能夠明白。
我那時已經經歷過一些苦難,對於人生有一個模糊的認識,但所知又不甚詳細。我覺得王小波的東西給了我一些方向,這些方向也是好的,雖然選擇權依然在我手裡。
人生就是這樣,看得越多,知道的越多,越容易做出選擇。因為自己會分揀,會挑選,會抉擇。
2001年我曾想過去王小波墓上掃墓,但最終放棄了這個想法。他本就不是重視形式的人,我去了反倒流俗。前幾天張愛玲的去世才讓我猛然醒悟,我還有機會見一見這位改變了很多人思想的作家,還能在他在世的時候為他做一些事。我一定要見到他。
魯薇很奇怪為何我要對一個被查禁的作家有如此興趣,95年國內華夏版《黃金時代》被查,就算這樣,他的作品在國內也並未出名。16屆聯合報中篇小說獎也不為人知,連《未來世界》在臺灣出版都悄無聲息。我對魯薇說:“這個作家,和金庸一樣,有感動中國的力量。金庸用他的小說,而王小波用他的雜文。”
魯薇搖搖頭,表示不可理解。
我也不多說什麼,讓她儘量給我安排就是了。
魯薇一邊聯絡美國的卡麥隆一邊派人去找王小波,聲稱是商量出版事宜。王小波的大多數雜文此時還未出版,我把蒐集出來的雜文給魯薇看,魯薇看完之後開始支援我跟王小波見面,並且聲稱一定要帶上她。
國內的人見一面畢竟比較容易,我懶得動,讓魯薇直接請王小波過來算了,好在此人架子不大,倒是一請就來。
見面的地點就在魯薇公寓,我知道王小波比較討厭形式化的東西,這個人跟我一樣是那種喜歡往舞臺上扔西紅柿的人。我們的見面簡單而直接,王小波毫不在意旁邊還有一個對我冷言冷語,哦不,是連冷言冷語都懶得的魯倩,以及溫婉大方的張小桐。
我請王小波來的另外一層意思自然是希望魯倩能從中明白點什麼,雖然這個希望很渺茫。
魯薇作為太陽電子的形象代表,自然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