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神色大喜。
此時,但見旌旗招展之下,眾將各領軍馬背水列陣,嚴陣以待,宋軍雖不過二十萬,但以聲勢而論,實不在三十萬金軍之下。趙仲謀立馬趙瑗身側,見其小小年紀統率眾將,自有一番威嚴,非但如此,以他一個養尊處優,從未經歷戰陣的少年,值此大戰之際,神色之間竟無半點懼意,心下不由得大為讚賞。
趙仲謀忽想:“趙構一向懦弱,不敢與金人抗衡,此番何以竟會命太子統兵前來?”當下向趙瑗問道:“殿下此次出兵,不知可曾申報朝庭?”趙瑗道:“金軍南下之日,小弟正奉旨在江陵、隆興諸府巡視,軍情緊急,來不及請示聖意,便即率兵前來。雖是如此,但出臨安城時,聖上曾有旨意,命我‘逢寇即除’,金人乃國之大寇,又安能不拒?是以,此番出兵,我雖略有僭越之嫌,卻也當無大礙。”趙仲謀道:“如此最好。”心想:“秀王英才蓋世,久負萬民之望,如若因此而黜,豈不可惜!”
當下趙瑗傳令道:“徐大哥,你率本部兵馬在西邊三里外埋伏;高大哥,你率本部兵馬去東面三里外埋伏,你二路軍馬以我中軍搖旗為號,一齊殺回,合擊金軍兩翼。”二人齊聲答道:“是。”趙瑗又道:“你二路軍馬須奉命而行,即便是我中軍危急,亦不得擅動,違令者斬!”二人齊聲答應,各引軍馬而去。
趙仲謀見高彥所率約有二萬餘人,皆是精銳步卒;徐逍所率卻是數百隊連環甲馬,約有五千餘騎。二路軍馬遠去,塵土蔽日,甚為雄壯。徐、高二路軍馬去後不久,便見一名軍士從東面飛馳而來,向趙瑗稟報道:“示稟殿下:東北二十里外有一彪軍馬正與金軍廝殺,高彥將軍特命小人前來請示殿下,是否引軍前去救應。”趙瑗道:“你回去告知高將軍,命他不許擅動。”那軍士領命而去。趙瑗隨即命人飛騎趕去打探。過不多時,那軍士回來稟報,說道:“奉殿下號令,小人現已探明,那一路軍馬約有千餘人,打著‘忠義’大旗,原是太行山忠義門下幫眾,得知我軍在此與金人大戰,特趕來相助,不想未曾與我軍匯合,卻先遇上了金軍。”趙瑗聽罷,點點頭,命其再探。
趙仲謀心道:“原來是我忠義門下的眾師兄弟們來了。”當即向趙瑗說道:“在下昔日曾在忠義門下學藝,現今師門有難,我自不敢置身事外,這便趕去相助破敵。”趙瑗說道:“我早先也曾聽說岳元帥命人在太行山樹起‘忠義’大旗,廣招天下忠義之士抗金報國,不想趙大哥你竟也是忠義門下弟子!”繼而又道:“忠義門為國禦敵而來,此番有難,小弟自當派兵相救。”當下叫道:“孫驥將軍!”一人自趙瑗馬後應聲而出,向趙瑗拱手施禮,說道:“殿下有何吩咐?”趙瑗道:“你速引本部人馬隨趙少俠前往救應忠義門,一切奉趙少俠號令行事!”孫驥道:“末將遵命!”
趙仲謀向卓清說道:“清兒你在此稍候,我與孫將軍片刻即回。”卓清點點頭,心想數十萬金軍尚且困不住他一人一騎,此時身側有數萬軍馬相隨,自不須擔憂。趙仲謀見卓清答應,一催坐騎,縱馬先行,孫驥自引二萬餘人,跟隨在後,向東北急行。
趙仲謀馬快,早將步軍甩在身後,不到片刻,便已趕到陣前,但見數萬金軍圍住忠義門千餘幫眾,激戰正酣。趙仲謀見金軍勢大,忠義門弟子武藝雖較金兵為高,但以寡敵眾,已漸漸抵擋不住,十數名武功稍弱的弟子,只片刻間便為金兵所殺。趙仲謀心想此時事態緊急,若待後軍到來,只怕忠義門損傷必眾,當下挺槍躍馬,徑向金軍為首大將衝去。趙仲謀飛馬趕到近前,也不及看清敵將面目,手起一槍,已將那金將挑於馬下。金軍得勢之際,忽逢劇變,無不大譁。
趙仲謀催馬向敵軍最厚之處殺入,右手摯得青釭寶劍在握,將忠義門下諸般劍招信手使來,金兵迎者立斃,竟無一人能擋得他一招半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