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旗是一個國家的象徵,是一國文化的精粹之所在,國旗所代表的深刻含義對人民產生的凝聚力所起的巨大作用,是任何其它標誌物都無法取代的。
孫綱和黃興說的這個國旗的設計方案實際是他長時間深思熟慮的結果,並不是一時興之所至,和黃興在這裡隨便說說。
龍圖騰及所代表的龍文化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的一部分,已經融入了中國人的血液當中去了,龍在普通中國人的心目中有著特殊的象徵意義和地位。
即使是在後世,那首著名的歌“龍的傳人”,仍令幾代人難以忘懷。
只是從元代起,龍才成為了皇室的專用符號,而元明清三代的皇室採用龍作為皇權的象徵,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威武的龍形象早就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有著莊嚴和神聖的地位,沒有任何別的圖案可以取代龍的特殊位置。
而“炎黃子孫”這一名稱,本來就是中華民族的代名詞!
炎黃子孫,也稱黃炎子孫,黃帝子孫,是中華民族的自稱,因而又被稱為華夏兒女。
上古傳說中,炎帝與黃帝都被視為華夏民族的始祖。傳說他們出自同一個部落,後來成為兩個敵對的部落的首領。兩個部落曾經發生過戰爭,後來黃帝擊敗了炎帝,兩個部落漸漸融合成華夏族,華夏族在漢朝以後稱為漢人,唐朝以後又稱為唐人。炎帝和黃帝也是中國文化、技術的始祖,傳說他們以及他們的臣子、後代創造了上古幾乎所有重要的發明。
後來的傳說的幾位上古帝王一直到夏、商、週三代帝王,都被認為是黃帝的直系子孫,連所謂的蠻、夷也被納入這個系統。以後中國曆朝地帝王也都聲稱他們是黃帝的後裔。幾乎所有的姓氏都將自己的遠祖追溯到炎帝、黃帝或他們的臣子。而接受了華夏文化的少數民族(如匈奴、鮮卑、契丹、女真等等)也聲稱自己是黃帝子孫、炎黃子孫。轉載自中文網
記不得是誰說地了,“愛新覺羅本為黃帝苗裔。遁於朔方,厚澤深仁,遂有天下。”那意思也就是說,滿人也和漢人一樣,都是黃帝那片兒的,咱們原來都是一家子!
不管是不是真地。這個“五百年前是一家”地“笑話”也說明。即使是高高在上地滿清王朝地統治者。也不敢說自己不是炎黃子孫!
據後世地一些史書記載。在清朝末年。“炎黃子孫”這個觀念隨著中國民族主義地建構更加廣泛地流傳開來。清末反抗滿清王朝統治地早期革命黨人。即用“炎黃子孫、黃帝子孫”做口號以求取得佔國民絕大多數地漢人地支援(激進地革命派認為“炎黃之裔。厥惟漢族”)。而溫和地改良派則認為“凡我國民。皆黃帝子孫”。面對西方列強地侵略和蠶食。包括少數民族人士在內地有識之士號召打破族群界限。以“炎黃子孫”為旗幟凝聚中華各族人民。
在面對西方列強地侵略而處於“亡國滅種”地危機下地近代中國。“炎黃子孫、黃帝子孫”地概念。成為以祖先崇拜為基本文化地中國人構建民族凝聚力地特定符號。
尤其是在後來地抗日戰爭時期。“炎黃子孫”地稱謂在抗敵烽火中定型為中華民族地指代符號。成為號召與激勵海內外華人共同對敵抗戰地一面光輝地旗幟。“中華民族之全體。均皆黃帝之子孫”。全體中國人皆為炎黃子孫已成為全民族地共識。
黃興可能想象不到。孫綱這個從後世穿越而來地“穿越者”。對“炎黃子孫”地理解之深。遠超乎他以及同時代地革命者地想象。
為了修復滿清王朝三百多年來地殖民統治造成地滿漢民族裂痕。孫綱要將“炎黃子孫”地深刻含義融入到國旗圖案地設計當中。讓中華各民族人民對自己地國旗產生強烈地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從而產生強大地民族凝聚力!
關於這個國旗的設計方案,孫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