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得骶�輪富又釁�藕圖蘋�墓叵擔�淺I���
在《論持久戰》中論述“錯覺和不意,可以喪失優勢和主動”的問題時,毛澤東引用了《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38年)所記載的宋襄公在宋、楚泓之戰中不肯在楚軍半渡時而擊,結果被楚軍打敗的錯誤來說明。他指出:
在這個給敵以錯覺和給敵以不意以便戰而勝之的戰爭方法上,也就一定能起大的作用。我們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種蠢豬式的仁義道德。
闡明出其不意、戰而勝之的用兵之道。
總之,毛澤東是把《左傳》當做歷史來讀的,他從中汲取了極為豐富的養分。《左傳》對古代戰爭的描寫,對春秋時期政治事件的記述,對毛澤東的軍事思想和政治思想的形成產生了很大影響。
毛澤東最鍾愛的經典……《詩經》
《詩經》是少年毛澤東在私塾裡的必讀教材。儒家五經之一,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奇葩的《詩經》,是其終生所鍾愛的典籍。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第二章 毛澤東與四書五經(20)
《詩經》共三百零五篇,所以又稱“詩三百”、“詩三百篇”。《詩經》所收之詩,是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年間的作品,從地域範圍看,基本是處於黃河流域,大體相當於今陝西、甘肅、山西、山東、河南、河北及湖北北部地區。
司馬遷說,古詩三千多首,孔子刪削保留了三百篇,對於此說,學術界的意見歷來不同。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即孔子對《詩經》進行過整理加工。孔子在《論語·子罕》篇中說:“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孔子當時教學,《詩經》是基礎課,而且可能與實踐相結合。正是孔子的教學活動,才使“詩三百”得以流傳,漢代所謂“三家詩”的出現,便與這種教學模式有關。因此,孔子對於《詩經》的儲存和流傳功勞巨大。
《詩經》還有“六義”、“四始”、“四家詩”之說。
“六義”指風、雅、頌、賦、比、興。一般認為,風、雅、頌是按照音樂的不同而分類的。“風”是地方的音樂,“雅”是卿大夫宴會或社交禮儀上的貴族音樂,“頌”是宗廟祭祀之樂。賦、比、興是三種不同的表現手法。“賦”是敘事與描寫,即所謂的“鋪陳其事”,“比”就是打比方,“興”是“先言他事以引起所詠之詞”,即先說別的事物藉此引出要說的事來。
所謂“四始”,是指《詩經》四體中的開始之篇,即《關雎》為“國風”之始,《鹿鳴》為“小雅”之始,《文王》為“大雅”之始,《清廟》為“頌”之始。
《詩經》在先秦時稱“詩”或“詩三百”。漢朝時,傳詩者分齊、魯、韓、毛四家,均出自子夏,而子夏為孔子得意弟子之一。前三家為今文《詩經》,毛詩晚出,為古文《詩經》。到東漢時,毛詩盛而前三家衰。流傳至今最完整者便是毛詩。
毛澤東從少年時期到考入長沙的湖南省立師範學校,《詩經》一直是他喜歡閱讀的古典文學作品。
1913年,毛澤東在省立第四師範學校就讀時,在他的《講堂錄》裡,就記載了這樣的句子:
農事不理則不知稼穡之艱難,休其蠶織則不知衣服之所自。《豳風》陳述王業之本,《七月》八章只曲評衣食二字。
1915年秋天,毛澤東在省立第一師範讀書時,向長沙各重要學校發出200多字的《徵友啟事》,其結尾處所引用的便是《詩經·小雅·伐木》中的“嚶其鳴矣,求其友聲”兩句詩。
1920年3月14日毛澤東致周世釗信中說:
像吾等長日在外未能略盡奉養之力的人,尤其發生“欲報之德,昊天罔極”之痛。
“欲報之德,昊天罔極”是《詩經·小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