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即著名的玻爾原子理論。1922年,因對原子結構及原子輻射的研究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當然,玻爾關於電子的“躍遷假設”論述,孫元起並不準備在這個小冊子中講明——因為現在普朗克還沒有提出能量子假說,或許這是下一篇論文“剽竊”的物件——他只准備說一些粗淺的,就像二十一世紀中學物理、化學課本中所敘述的那樣,只有這樣,才能吸引全世界科學家和科學愛好者的注意力。
在這一部分中,主要是論述電子層的“定態假設”:原子核外層電子數應該和原子核正電荷數相符合,但是他們如何排列呢?“根據”門捷列夫的元素週期表,可以“設想”第一層穩態為2個電子,第二層為8個,第三層也是8個,第四、第五層則是18個……原子為了達到穩態,會失去或捕獲電子。失去或捕獲電子能力的大小,決定元素的化學屬性。所謂分子,就是數種元素的原子按照一定方式排布,達到穩態所形成的化合物。而化學反應的本質,也可據此原理來推衍,就是不同的離子組成更穩定的化合物。其後,又並就化學反應方程式、元素化合價等進行討論和總結。
阿倫尼烏斯在1883年開始創立電離學說,解釋溶液中的元素是如何被電解分離的現象。並在1884年以《電解質的導電性研究》論文申請博士,但他宣讀完論文後,教授們“個個怒不可遏”,難以容忍這種“荒謬絕倫”甚至“純粹是空想”的理論。在同克萊夫“激烈辯論”後,他的論文被評為3級,需要再次答辯。後來,他的電離學說才漸漸被學界所接受,但其只解釋了這個現象,並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在孫元起的論文中,給出了最根本的解釋。
論文內容在現代人看來,是非常淺顯的,因為這些已經被寫入中學課本,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但對於十九世紀末的科學界,卻不亞於是晴天霹靂,絕對有振聾發聵的效果。
孫元起在寫的時候,主要精力是放在如何表述得明白卻又有理有據,又如何用英文表述。寫完之後,自我感覺是:它不像是科學論文,也不像科幻小說,更像是偵探筆錄。即便如此,孫元起已經感覺非常滿意了。;
就在這時候,盧瑟福已經打點好行李,準備搭乘客輪,穿越太平洋,先到三藩市,然後跨過美國,進入加拿大。孫元起從老佟那裡取了禮物,開啟一看,卻是瓷器、刺繡、紅茶之類,也不知道這樣的禮物合不合適。旁邊的老佟則滿臉得意:
“雖然這是咱第一次給洋鬼子買禮物,我可特意去問了丁韙良丁大人,這些都是他推薦的,一準兒行!瞧著瓷器沒?正宗的景德鎮官窯,個頂個的精美,絕對不掉咱大清的份兒!洋鬼子拿了,沒準兒當做傳家寶呢!再瞧瞧這紅茶,上品祁紅!……”
孫元起只好讚揚了老佟幾句,誇他對大清的“土特產”瞭如指掌。
1月5日早上,洗漱完畢之後拿上禮物和寫好的小冊子,直奔東交民巷的美國公使館。兩份禮物還是很大分量的,所以僱了輛大車。這段日子隔三差五的過來,使館作為的兩國兵丁都混了個面熟,沒有為難,就進去了。康格一家和盧瑟福都在,只是thomas明日就要隨著盧瑟福一起到美國,然後回劍橋,康格一家頗為黯然。
瓷器怕碎,孫元起囑咐車伕把禮物小心的搬下來。外國人向來有先看禮物的習俗,康格先生和盧瑟福也不例外,在邊上觀賞禮物,不停地說“wonderful”“great”,至於有幾分是真心的,那就不知道了。
等禮物搬完了,到客廳裡一起喝咖啡。這時候,孫元起拿出那本新鮮出爐的小冊子,遞給盧瑟福:“您的建議,使我有動力寫出它來,希望您能給出一些建議和批評。”
盧瑟福接過來,先看封面,題目很長。thomas也側過頭來看,輕輕的念道:“從原子、原子結構到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