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暗地裡是否有別苗頭較勁,卻都知道得顧個場合,這時候便是楊榮先開腔,三兩句話將那內侍打發了回去。等到人消失在視野中,楊榮金幼孜才策馬靠近了張越,後者低聲問道:“太子殿下的平胡表可準備好了?”
“兩位學士放心,送平胡表的一行人明日就應該到雲州了。”
“那就好。”
楊榮一面說一面不動聲色地往左邊瞧了一眼,見禮部尚書呂震正和隨從說話,不禁想起了之前呂震迎駕時,皇帝那有些古怪的態度。他為人機敏多智,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他就算再有本事,也不可能探知京師轉呈奏摺之外的事,只隱隱約約覺得有些不對勁。
他向來不喜歡呂震這個睚眥必報的禮部堂官,但卻不得不忌憚那手段。畢竟。閣臣雖重,卻只有五品,就是年紀輕輕的張越,在品級上也和他平起平坐,而禮部尚書卻是二品大員。倘若單純呂震倒臺,他絕對樂見其成。畢竟,當初他險些被呂震方賓等人逼去就任國子監祭酒。幸好皇帝知道那些人的心思,沒有答應,否則,哪裡還有今天的楊學士?
“橡學士?”
由於心裡叉亂七八糟的思緒太多,楊榮幾乎只是靠身下坐騎自己認路,甚至連抓著韁繩的手都不知不覺鬆了。直到聽見旁邊的這一聲提醒,他這才一個激靈反應了過來,一側頭就瞧見張越遞過了一截韁繩。
恍然大悟的他不自然地接了過來,見金幼技已經落下了幾步遠,赫然是正在馬背上看什麼奏摺文書,他頓時露出了苦笑。
他都忘了,眼下是隨軍途中,這些天他們都是這樣過來的。別人可以指望天塌了有高個子頂著,可他們在朝中就屬於頂天的那一類,若是天降雷霆,首先殃及的就是他們。於是,他便定了定神,又向張越詢問了一番京師的情形。
張越固然明白楊榮最想知道的是什麼,但這種四周都是閒雜人等豎起無數耳朵的情況下,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顯然不行。楊榮是永樂十六年戊戌科的主考官,是他名副其實的座師儘管朱元璋朱林兩代最厭惡的就是文人串聯結黨,一個覺得科舉挑選的都是沒用的年輕人,廢了科舉數十年;一個則是忌諱科場主考官和取中的進士有往來,嚴防師生結黨。但這一層師生關係在天下讀書人看來卻也是不容質疑的,哪怕他早就拜在了杜禎門下。
因此,他從軍糧轉運說到民夫徵發,從朝會事宜說到人員任免,看似事無鉅細,但卻是在旁枝末節上兜兜轉轉,大部分重要話題都只是輕描淡寫一筆帶過。儘管如此,他仍是注意到楊榮的眉頭一點一點緊鎖了起來,心中自是明白對方體會了自己的意思。
自從太祖皇帝來元璋廢宰相而尊六部之後。千百代文人的宰相夢就此終結,而自打被選入直文淵閣之後,楊榮便覺著這同樣是一條名臣之路。只是要做名臣,首先就得有明君,而且還得不止是一代的明君。朱林如今對他越發寵信,此次北征更是委以軍務,他要做的不但是維繫並加固這份信任,更得讓東宮登基後也對他同樣信賴。
在心中仔細計算了一番張越的話,他便有了計較,當下也不再問朝事,而是隨興地聊起了其它事。當知道張越祖母如今身體不好的時候,他不禁想起了早逝的父母,面上就有些不自然。無論是父喪還是母喪,他都是因朱林下旨奪情,葬了父母就歸京任職。雖說這也證明了皇帝確實離不開他,但於孝道而棄卻是大虧。
於是,他便有意岔開這個讓人黯然的話題,當下便笑說道:“你家祖母也是有福之人,家風嚴謹人才輩出,並沒有人單靠家門蔭庇。你年紀輕輕就名動天下,全都是憑的實打實的功勞,起頭還有人不服,如今恐怕是沒人質疑了。就是煥章,在頭也極其紮實,為人又腳踏實地,將來也必然大有成就。對了,你回京之後可見過他?他能夠以監生入都察院並非全是我的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