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一百架,而且全部是第一批攻擊第32艦隊的戰機。這些戰機在返航之後,已經在艦隊附近徘徊了一個多小時,沒有等到降落到航母上的那一刻。
也就是說,最後回收的轟炸機與攻擊機還不到一百架!
當然,這些戰機足夠組成一支攻擊機群,而且有足夠的力量幹掉第31艦隊。
只是,新的問題接踵而至。!。
第二百二十章 致命缺陷
第二百二十章致命缺陷
回收完轟炸機與攻擊機,四艘艦隊航母沒有閒著,繼續回收戰鬥機。
當時,升空時間超過三個小時的“海鷹”都得返回到航母上,不管接下來是執行防空任務,還是執行護航任務,都需要補充燃油與彈藥。
也就是說,在回收完這些戰鬥機之後,才能出動攻擊機群。
顯然,這是一件極為麻煩的事情,因為當時四艘航母的飛行甲板上都擺滿了剛剛回收的轟炸機與攻擊機。雖然大部分戰鬥機還能飛行半個小時以上,部分戰鬥機還能飛行一個多小時,但是在回收戰鬥機之前,四艘航母得花上大約半個小時的時間,才能把所有擺放在飛行甲板上的戰機送進機庫。原因很簡單,只有位於前方的升降機用於回收戰機,而一部升降機一次只能運載一架艦載機,而一個運送週期在一分鐘左右,因此回收二十多架艦載機需要大約半個小時。
直到十二點三十分,戰鬥機才開始降落。
這個時候,攻擊第31艦隊的第一批戰機已經返回,而且也都需要降落,其中部分戰鬥機已經動用了返航燃油,必須在十五分鐘之內降落,不然就得像之前的戰機那樣,在燃油用盡之後迫降到海面上。
結果就是,田黛芳不得不安排一部分燃油較為充足的戰鬥機繼續在空中待命。
可見,當時第一戰鬥艦隊,實際上同時回收了四批艦載機,而且其中三批的規模在一百架左右,另外一批也有四十多架。
顯然,這大大超過了四艘艦隊航母的回收能力。
由此可見,在回收的時候損失艦載機,並非艦隊官兵的錯,而是第一戰鬥艦隊的三波攻擊行動安排得太緊湊了,而且在此期間遭到第31艦隊攻擊,導致回收艦載機的安排被徹底打亂。
事實上,正是這場戰鬥,催生了一項影響重大的發明。
當時,中國海軍已經開始建造第二種艦隊航母,即“唐太宗”級,而且第一批三艘已經建成,即將加入海軍的戰鬥序列,第二批三艘也完成了船臺建造,預計在一九四三年就能正式服役。
之前已經提到過,在設計“唐太宗”級的時候,馮承乾就提出採用斜角甲板,增強航母的起降作業能力,讓航母能夠在起飛戰機的同時回收戰機,從而大幅度提高艦載航空兵的作戰效率。
可惜的是,馮承乾的這個設想並沒變成現實。
主要就是,“唐太宗”級太小了。
嚴格說來,“唐太宗”級不是一種全新的艦隊航母,而是針對“秦始皇”級存在的缺陷做出改進的艦隊航母。也就是說,“唐太宗”級與“秦始皇”在本質上級沒有太大差別,都屬於傳統的直通甲板型艦隊航母。此外,“唐太宗”級在設計的時候,中國海軍已經發現了“秦始皇”級存在的嚴重、甚至是致命缺陷,因此也只要求彌補這些缺陷。隨後,在建造的時候,大戰已經爆發,而六艘“秦始皇”級顯然無法確保中國海軍在太平洋上擊敗兩個實力強大的對手,因此中國海軍需要的是更多的艦隊航母,而不是一種更強大的航母,也就不可能對“唐太宗”級的設計做出太大改動,不然就會耽擱建造工程,使其無法在一九四二年服役。事實上,馮承乾最終放棄了在“唐太宗”級上安裝斜角甲板,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要讓這種航母在一九四二年服役。如果改動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