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麼。”王樂淡淡一笑,輕輕接過這本書,微微嘆了口氣,然後就站在原地翻看起來。
而隨著書頁的反動,隨著書頁間墨香的飄散,一段略帶酸澀的飄渺回憶,似乎在一股熟悉的,名曰《雨的印記》的鋼琴曲伴奏下,慢慢的從王樂的腦海中飄了出來。
怎麼說呢,這本書,王樂倒真是看過,甚至說起來,這本書還跟王樂挺有緣。
王樂記得很清楚,當年他此一次接觸這本書的時候,也是高一的時候,而且正好是自己父母雙雙死去三個月之後的某一個星期六。
那一天,他正一個人在新華書店裡百無聊賴找尋一些課外書,無意中看到了這本書的名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然後,不知道為什麼,總之他立刻就被那個書名所吸引了。
當時他毫不猶豫的拿下了那本書,然後就站在原地翻看起來。不過可惜的是,這本著名文學大師米蘭·昆德拉的成名作要想讀懂,是需要很多的閱歷的,而當時只是一個高一學生的王樂,顯然是不可能一下子讀不懂的,至少在那麼短的時間內,是絕對看不懂的。
儘管王樂當時看不明白,但就是這看不明白,卻讓王樂有了進一步深入的想法。他當時二話不說的買下了這本書,拿回家去好好研讀。
不知道書中寫的背景?沒關係,可以去圖書館查資料。一遍看不懂?沒關係,他當時正在休學之中,有的是時間,一遍看不懂,可以兩遍、三遍、四遍、五遍。
當時的王樂也不知道為什麼,就好像入魔一樣,拿著這本晦澀難懂的外國小說,一遍又一遍的看,有不會不懂的,誰也不問,而是自己一個人去圖書館查資料,直到他弄明白這本書究竟是在寫的什麼為止。
其實後來王樂想到這段經歷,也曾經感到疑惑,不知道當時自己為啥那麼入魔,而仔細想了想,這才發現,原來當時那個樣子的原因,竟然只是因為一個名字,或者說,就因為那一個叫《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的書名。
這乍一看似乎很可笑,很不可信,但仔細一想,卻發現其實沒什麼可笑的,或者說很正常。畢竟一個陷入悲哀中的少年是十分敏感的,也是缺乏自制力的,這時候可能別人的一句話,或者看到的一個詞,就能讓他的內心世界產生巨大的波瀾。
很顯然,《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這個名字,觸動了王樂的內心,然後這本書又是具有十分深刻內涵的一本書,本身就有著一種獨特的魔力,所以當王樂深入看下去的時候,再配合著自己的憂傷世界,走火入魔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實際上,不止是他,後來很多青少年沉迷武俠小說,沉迷電子遊戲,再到後來的沉迷電腦遊戲、網遊遊戲,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只不過那些人未必是如王樂這般是為了逃避悲傷,他們只是為了逃避生活中其他的各種壓力罷了。
說白了,沉迷到入魔,這本身就是一種怯懦的逃避,一種逃避現實世界的表現。
不過好在的是,這本書畢竟不是電子遊戲,他裡面的確具有很多發人深思的東西,看進去之後,也很容易從中汲取到某種力量。
其實說起這本書的內容,大體是描述了1968年蘇聯入侵捷克時期,民主改革的氣息演變成專橫壓榨之風潮,普通知識分子命運多舛的故事。該作品的內容乍看起來十分無趣,但裡面卻蘊含了作者的許多哲學觀點,所以深入看進去,你會發現裡面有著太多太多的東西了。
在這部作品裡面,作者剖示了隱密的無情,探討了愛的真諦,涵蓋了男女之愛、朋友之愛、祖國之愛。而且這本書還說明了,在任何慾望之下,每個人對於各型別的愛皆有自由抉擇的權利,也應負起自己應有的義務。至於書中其他靈與性,重與輕等等的對比,更加是引人深思。
總之,這是一部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