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打壞一件便少一件的珍品。而內地雖然也可以買到燧發槍和套筒刺刀,但是畢竟是少數,對於眼下擁兵七千的吳標來說,杯水車薪。無奈之下,只得重新撿起了火繩槍。
模範旅的火繩槍以營為單位裝備,某一個營若是裝備火繩槍,則數百名火銃手則一律都是火繩槍,若是裝備燧發槍,則一律都是燧發槍。
爆豆似的銃聲響動良久。燧發槍和火繩槍一起猛烈射擊。硝煙洶湧噴出銃膛,對面六十步外發出接連不斷的慘叫聲,數百名漢軍銃手呆滯倒下,然後回醒過來。痛苦撲倒地上掙扎。
他們滾滾流出的鮮血。染紅了下方的土地。將那些野草與野花,渲染得更加的嬌豔。
“第二列,上前!”
“開火!”
第一輪射擊後。漢軍火銃手們似乎被打懵了,竟然忘記了按照軍官們的口令朝對面開火,稍微停頓了那麼幾秒鐘。
但是,就是這幾秒鐘,成為了很多人人生最後的健全時光。
趁這個空當,第二列的燧發槍和火繩槍們,又發動了一次齊射,對面響起了更多的嚎叫聲音,很多中彈的漢軍士兵,滿地翻滾,發出垂死的痛苦舉動。
不過,在面對著對面火山爆發一樣的彈雨打擊時,許多的火銃手們也扣動扳機,將龍頭與火石落下,點燃了藥池內的火藥。一片彈雨向南粵軍飛過去。
漢軍旗火銃兵使用的火銃,一色全數都是陳板大等人以南粵軍制式火銃為藍本精心打造的燧發銃,每一個火銃兵還配有套筒刺刀,同模範旅手中裝備的不能上刺刀的火繩槍相比,效能有過之而無不及。
燧發銃密如爆豆般響起,站在前列的模範旅士兵大片倒下,滾倒地上發出痛苦的呻吟。
這樣的距離上,彈丸完全可以擊穿佇列,飛到模範旅的佇列底部去,幾十個站在最後一列的火繩銃兵與燧發銃兵,也有人應聲倒下。
銃聲一陣接一陣,明清雙方陣地前,隨著銃響,兩道狹長的硝煙地帶,往空中緩緩騰起。
銃光火焰中,雙方的陣地內,橫七豎八的撲倒屍體與傷者,他們身下原本枯黃的野草,此時己經被染得鮮紅。
這幅地獄般的情景,令在一旁觀戰的各自友軍看得心驚膽戰。
“督師大人!末將前日便是被孔有德以此戰術擊潰!末將的千餘人馬回來的不過三百餘人!”
“兩輪射擊,至少就有三個牛錄的人打光了!”
在明軍大營門口,山西總兵李輔明向洪承疇訴苦,而在乳峰山頂上,肅親王正藍旗滿洲旗主豪格,也是有些吃驚不小。往常看到孔有德指揮火銃兵和烏真超哈大炮轟擊明軍時,他卻從未有過這樣的感覺。
此次錦州大戰,關乎到遼東反賊們的生死存亡,黃太吉更是下了總動員令。將各旗十五歲以上的男丁盡數帶到了錦州前線。幾乎各旗牛錄下旗丁全體出戰,很多餘丁也跟隨出征,還有當年大量掠來的漢人等奴隸追隨,國內青壯一掃而空。
按八旗的編制,最小單位為牛錄,每二百人到三百人為一牛錄,父死子繼,兄亡弟代。當然,不是說一個牛錄就是二、三百人,而是說每一戶出一個壯丁,“丁”按古時的說法,就是16歲到60歲的成年男子。
一般而言,一戶都有幾口人,內有丁數不等,有時二、三丁,有時五、六丁,視各戶男人的生育能力。所以清國每牛錄人口,有二、三百戶,一般在一千口到二千口人不等。
在清國中,當兵的稱旗丁,分披甲旗丁,未披甲旗丁。暫不當兵的叫做“餘丁”或者“閒散”,他們也可以跟隨出戰,作為跟役一種,地位高過那些奴隸阿哈們。
每牛錄二、三百丁都是兵,可不可以披甲,就看各兵能力了。不過清國男子從十歲開始,每三年就有參加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