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確如此。
小七垂下眸子,自進了蘭臺,許瞻一次也沒有命她舉炊。
她想起當時許瞻留下她的原因,不外是她能做點不一樣的東西。但她做的吃食哪裡比得上蘭臺的珍饈美膳,確如槿娘所說,都是些“上不得檯面的”。
她棄了苜蓿,不再說話。
日子一天天過去,好似也沒有什麼不同。
雖不見許瞻,許蘩倒是常帶著雪狼來,來了便與小七一起飲茶敘話。
小七閒時便想,燕國民風彪悍,便是金枝玉葉般的公主所養寵物也與魏人不同。
小七從前在大梁時偶爾聽關氏與沈母說話,說他們魏國的夫人公主喜歡養貓,貓比犬要溫馴許多,一時大梁養貓之風甚盛。
由此可見,魏國多年不敵燕國,到底是不如燕人兇悍。但魏國上百年都不曾滅國,甚至是如今北方諸國中唯一能與燕國勢均力敵的,這也恰恰說明了魏人堅韌的品性是深深烙在骨子裡的。
再見到許瞻的時候,是在清明那日了。
魏國每至清明有插柳放鳶的習俗,民間有句諺語說是“清明不戴柳,死後變黃狗”,因而清明這日,魏人無論男女老少皆於髻上插柳,還要在郊外放飛紙鳶宴飲行樂,就連宮裡人也不例外。
小七是魏人,即便如今身在燕國,也不想將來變成黃狗,便請槿娘幫她尋來竹篾和絹布。
槿娘聽而不聞,她說燕人從不放什麼紙鳶,他們只會策馬去草原行獵,要不就下海去五洋捉鱉。還翻了個白眼,“要不說呢,燕人驍勇善戰,哪裡是隻知尋歡作樂的魏人能敵的。”
槿娘是什麼事都能拿來拉踩魏國的。
槿娘認為魏人只知尋歡作樂,小七卻認為燕人是教化未開。
怎麼不是教化未開,燕人身居北蠻之地,吃的大多是牛羊海鮮,但這裡的女子竟連紙鳶都不曾放過。
不過槿娘話雖這麼說,到底是尋來了竹篾和絹布,陪小七一起做起了紙鳶來。
扎牢骨架,在絹布上繪一雙紅鯉魚,又以金粉描鱗,漿糊抹勻了糊於骨架,最後拴上提線,一隻鯉魚紙鳶便做成了。
她做的是金鱗赤尾黃河紅鯉。
尺素如殘雪,結成雙鯉魚,要知心中事,看取腹中書。
槿娘看不明白她的心思,初時雖然嘴硬,如今見了這一雙紅鯉栩栩如生十分可愛,頓時對紙鳶充滿了好奇,硬是纏著小七再做一隻。
小七興致頗好,欣然問她,“姐姐想要什麼花樣?”
槿娘歡歡喜喜的,“我喜歡玉腰奴,你就做只玉腰奴。”
到底都是小女兒家,槿娘歡喜,小七也很歡喜,兩人湊在一起,不到一盞茶的工夫便又做出一隻玉腰奴來。
槿娘特意開了櫃子換上嫩綠長袍,對著銅鏡好生妝扮了一番,牽著小七的手便往西林苑去。
見小七在髻上插柳,她也有樣學樣,一邊跑一邊大笑,“你瞧,我穿著嫩綠的袍子,簪著嫩綠的柳枝,又放著鵝黃色的玉腰奴,像不像魏人?”
小七也歡喜大笑,“像!姐姐很像魏人!”
是日天朗氣清,金鱗赤尾紅鯉與玉腰奴在蘭臺上空高高地蕩著,引得蘭臺諸人競相駐足觀看。
小七已許久沒有這麼歡喜了。若不是鄭寺人一聲斷喝,這一日原該十分美妙。
“胡鬧!”
小七心裡一凜,循聲望去,那鄭寺人正陰著臉遠遠立著,“還不速速過來!”
若沒有什麼事,鄭寺人是不會尋到西林苑來的,想必是許瞻回了蘭臺。因而槿娘見了鄭寺人喜不自勝,匆匆扯回玉腰奴,先一步跑到了鄭寺人跟前,“總管大人,公子可有傳召槿娘?”
小七不敢耽擱,拽緊長繩便往回收紙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