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葉楓一直有在考慮一件事情,這個血玉蓮燈的世界到底是真正歷史上的三國時代的投影,還是《三國演義》的小說世界投影。
對此,鏡子外的清旎問葉楓,“這個有什麼區別嗎?”
聞言,葉楓笑著解釋道:“區別可大了,因為《三國演義》只是一本小說,而是小說,就必然有誇張的成分,就比如此刻我所頂替的這個身份,在《三國演義》中就被描繪成一個‘多智近於妖’的角色。而我眼前的這個劉備則是被描述成‘過於仁厚以至於趨近於虛偽’了。”
此外就在劉備三顧茅廬,第三顧期間,葉楓一心多用,和鏡子外面的人解釋了一件事——其實真正的諸葛武侯,並非是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來的,而是諸葛武侯,毛遂自薦的。
據《魏略》之中記載:曹操統一中國北方以後,荊州成為眾矢之的,直接面臨曹操、孫權兩方面的軍事威脅,荊州牧劉表則缺乏應對之策。被曹操趕出中原地區的劉備此時駐紮在樊城,引起了諸葛亮的關注。
這時的諸葛亮在隆中悶了快10年了,學成了一身本事,“八陣圖”也大功告成,眼看自己已經是奔30的人了,也是到了該施展自己本事的時候了。於是在老師和朋友的建議下,諸葛亮決定親赴樊城會會劉備。
諸葛亮見到劉備的時候,劉備正在會客。劉備見諸葛亮非常年輕,又素不相識,也沒把諸葛亮放在眼裡,將他晾在一邊。等到會客結束,只剩下諸葛亮一人的時候,劉備還是不理不睬。
正好有人送來了一支犛牛尾,劉備只顧自己用犛牛尾編織飾物。
諸葛亮見此情景,不禁正色而言道:
“我以為將軍必定胸懷大志,想不到原來卻只知道編織而已。”
這才把劉備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身上。
經過一番交談,劉備發現眼前的年輕人的確與眾不同,是一位難得的人才,便把諸葛亮留為己用。這就是最早的“毛遂自薦”的版本。
其次,再來說說,“火燒博望坡”
“火燒博望坡”,被稱為諸葛亮的初出茅廬第一功,原本對諸葛亮非常不滿的關羽、張飛,也是因為這場戰役,才對諸葛亮徹底服氣,並佩服地說:
“孔明乃真英傑也!”
可以說,火燒博望坡,一舉奠定了諸葛亮在劉備集團中的地位。
然而,在真實的歷史上,這次戰鬥並不是諸葛亮的功勞,而是劉備的。
首先,這次戰鬥發生在建安七年,而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是在建安十二年,在時間上就根本對不上,諸葛亮怎麼可能提前五年幫劉備打一仗呢?
其次,據《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記載:“使拒夏侯惇、于禁等於博望。久之,先主設伏兵,一旦自燒屯偽遁,惇等追之,為伏兵所破。”
這句話用大白話來說的意思就是,劉備奉命去博望縣抵擋夏侯惇、于禁的曹軍,設下伏兵,並燒掉了營寨,偽裝出逃跑的樣子,夏侯惇派兵追趕的時候,被劉備設下的伏兵打敗了。
這才是歷史上真實的“火燒博望坡”。
那麼,羅貫中在寫《三國演義》的時候,為什麼要把這個功勞算在諸葛亮頭上呢?
試想,我們正常人看到一個小年輕在你面前高談闊論,為你策劃了一個偉大的藍圖,而且對方還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人,你的第一個反應是什麼?那自然是嗤之以鼻,認為他就是在紙上談兵,根本沒有真才實學。就像是關羽和張飛一般。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自然就急需要一次表現的機會,才能贏得大家的信任,因此,在小說中,羅貫中就把劉備指揮的“火燒博望坡”安到了諸葛亮的頭上。
不過老實說,“火燒博望坡”這段,羅貫中寫得的確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