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無論漢軍之中現在做什麼,都是在增長著自己的實力,並且每天都在變化,每一天都在增強。
而且因為臨近夏收,所以關於稅收改革的事情也放了出來,其中百姓都在為農業稅歡呼。
當然,風聲是放了出來,但是農業稅的政策並不是在夏收開始實行的,畢竟三年之期都是在秋收以後。
所以這次的稅收改革,應該說是夏收完畢以後就要開始。
也就是說,今年秋收,最先被漢軍統治的兩個鎮子,秋收若是一家人平均糧食沒有達到六石,那麼秋收以後便不用繳納一糧稅收。
而這兩個鎮子,百姓的平均田地為四畝,所以一畝地若是能夠收穫兩石糧食,那麼一個人繳納的稅收也不過三鬥。
若是按照原先的稅法,那便是一個人四石糧。
三鬥和四石,差距可是大的太多太多了。
所以最初兩鎮之人,無不是歡欣雀躍。
一時間下地幹活更是賣力,畢竟這般下來,日子將會越過越好。
當然,這樣的稅收也會導致漢軍糧食的減少,從而使得秋收過後,土地無法動工,無法召集民兵訓練,以及村中鄰長、保長、村長的糧食發放困難。
甚至是隨著漢軍地盤越來越大,控制的區域越來越多,這種困難也會加劇。
所以漢軍統治一塊地前三年,那是訓練民兵,興修水利道路橋樑,三年以後,那就要看當地百姓自己了。
為了應對這一問題,漢軍也要進行足夠的思想教育問題,比如說讓百姓自帶乾糧進行民兵訓練,自帶乾糧修路、修橋、修水渠。
當然,這都不是強制性的,至少說漢軍不會強制要求百姓去幹這些,甚至民兵的訓練漢軍都會逐漸放寬,使其由當地村鎮負責。
即當地稅收多少,需要上繳多少,下撥多少,都是有定數的。
讀書當兵,也是百姓們的兩條出路,若是民兵訓練不給力,漢軍甚至不會召集他們上戰場,只是命令他們守家而已。
同樣,這樣下來也就沒有了以民兵身份進入戰兵的機會,然後以戰兵身份退役當官的資格。
所以,漢軍給所有百姓留了兩條上升的道路,一個是讀書,一個是當兵。
可若是他們自己將當兵的路斷了,那麼只能讀書。
以現在漢軍擴張的速度,若是讀書還是不成,那這些人也就廢了。
至少對於漢軍所言,百姓需要過的好,也就是讓他們有飯吃,同樣設立上升通道,讓社會階層流轉起來。
若是百姓安於現狀,不想當官、不想讀書,只想守著兩畝田地過日子,也不是不可以。
只要你一年收入一個人口糧不過六石,那麼也就不會繳納一點點糧稅。
不過漢軍是要發展的,這種情況自然是有應對的措施,那就是所提出的商業稅。
簡單來說,就是漢軍不坑窮苦人,誰有錢掙誰的。
再加上百姓家中有了糧食,吃的飽,那麼就想要吃的更好,過的更好。
所以在劉武的主導下,比如說農貿市場已經開始進行了籌備。
這種農貿市場被稱之集市,設立專門的日子,日子到了便開門。
這種集市,漢軍會拿出自己的產出的東西來販賣,以此來盤活市場。
同時鼓勵當地的商人和農民把家中的剩餘物資拿到集市上來賣。
等到日落收攤的時候,按照規定收一定數量的稅款。
這種農貿市場的好處在與漢軍所辦的集市只收一次稅,說一不二。
不像是大乾和白蓮一樣,苛捐雜稅比較多,稅卡一個接一個,可能沒做生意呢,各種稅款就交了一大堆。
如此下來,百姓和商人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