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器件,而不去考慮成本,或者不會花太多的心思來平衡xing能與成本的關係……很幸運的是他們都是知識分子,對於新技術、新思維、新想法有天然的接納能力,只要能說服他們,他們就能自動調整自己,很快認同新的知識並對此進行深化,能夠舉一反三。當然,郭拙誠在他們心目中的形象更加變好。
科普完有關企業的商業行為,在張雨濃的建議下,郭拙誠的話題這才回到技術上來。他領著他們圍繞著計算機的體系構架、cāo作系統、主要功能這三方面探討。
對於第一個方面也就是體系構架方面,首先遇到的就是微處理器的體系構架問題。郭拙誠說他透過跟蹤世界計算機技術,認為目前微處理器的構架主要為兩類:複雜型架構、jing簡型架構。
在最初的計算機中,計算機基本都是複雜型構架。一個數學函式,一個存取動作,都可以歸為一條指令;而每一個程式都包含很多的指令疊加,為了滿足不同領域的使用者需求,各個微處理器公司都將一些動作進行簡化,然後將其固化為一條條指令,寫入處理器內部電路。使用者編寫程式時,可以直接呼叫處理器內的專用指令,進行組合運用,這樣以實現程式的執行。
隨著科技的發展,使用者的需求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處理器內疊加的指令也越來越多、越來越龐大。各個公司、各種領域、各個使用者都試圖將自己設計的指令加入處理器,方便他們使用。
而計算機運用範圍的擴大,又加速了這種行為的快速增殖。每一條新指令都要設計一個專用的電路,處理器在快速新增的新指令堆積下,漸漸開始變得不堪承受。
一方面微處理器承受不了太多的指令堆積,執行速度就此大幅度劣化,另一方面裡面不少的指令使用者根本用不上,每個使用者只能用到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很多時候微處理器80%的運算實際是由20%的電路所完成的。這也意味著,一塊處理器中有80%的電路大多數時候是處於閒置狀態,只在很少的情況下被呼叫。
大量閒置的電路,時刻處於充電狀態,能量的消耗、電路散發出的熱量、對相鄰電路的干擾,反而降低了處理器的運算效率。
於是,有人開始將已經臃腫不堪的指令大幅削減,只保留其中最核心的十幾條指令就足以完成基本運算,其餘的指令透過軟體來實現,讓計算機發揮最高使用效率。因為頭痛無效命令的浪費資源,很多人開始認同這種微處理器構架,但也有人迷戀那種複雜構架的微處理器。
嚐到爭論甜頭的郭拙誠繼續引領大家爭論:“下面請各位發表一下看法,在我們研製的計算機中該採取微處理器的哪一種體系構架呢?”
果然如他所料,在涉及到確定將研製計算機的微處理器時,兩種構架的微處理器都有自己的擁躉,他們一改剛才認真聽郭拙誠分析的樣子,開始爭吵起來。
王牧浪旗幟鮮明地說道:“我主張用之前的微處理器。所謂的jing簡型與複雜型,是你們人為定義的,給原來的微處理器強加上一個帶貶義的詞——複雜。我倒認為應該用全面、穩定、成熟等等褒義詞來定義原來的微處理器。
現在國際上通用的就是你們嘴裡說的複雜架構型,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很多指令拿來就可以呼叫,為什麼非得用軟體來實現呢?如果說指令太多,我們能用上的很少,勢必造成硬體浪費,這是一個不容掩蓋的缺點,但相對軟體解決這些問題而言,它呼叫更容易,運算更可靠,xing能更穩定。加上我們開發的是家用計算機,微處理器的部分硬體浪費並不是什麼大問題。各位想想,一個家庭能用多少xing能?怎麼可能會將微處理器全部利用起來?
相反,如果我們標新立異,一定要用剛剛開始出現的jing簡型構架,能否為市場所認可還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