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雲孤拐骨)足跟後兩旁起骨為踝骨。腓腹為 。髀內為股。臍上為腹。咽以咽物。居喉之前。至胃長一尺六寸。為胃之系。舌本。舌根也。足太陰脾脈。起於大趾端之隱白穴。受足陽明之交。循大趾內側白肉際大都穴。過核骨後。歷太白公孫商丘。上內踝前廉之三陰交。又上 內循 骨後之漏谷。上行二寸。交出足厥陰之前。至地機陰陵泉。上循膝股前廉之血海箕門。迤邐入腹。經衝門府舍中極關元。復循腹結大橫。會下脘。歷腹哀。過日月期門之分。
循本經之裡。下至中脘之際。以屬脾絡胃。又由腹哀上膈。循食竇天溪胸鄉周榮。曲折向下。至大包。又自大包外曲折向上。會中府上行人迎之裡。挾喉連舌本。散舌下而終。其支行者。由腹哀別行。再從胃部中脘穴之外。上膈注於膻中之裡。心之分。以交於手少陰心經也。是動則病氣而及於經。從經而及於臟腑。故為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病。腹脹諸證。善噫者。脾氣上走心為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者。厥逆從上下散也。身體皆重。太陰之氣逆也。是主脾所生之經脈病者。舌本痛。蓋病太陰之氣。則為舌本強。食則嘔。氣逆之為病也。在脾臟所生之經脈病者。
則為舌本痛。食不下。經脈之為病也。氣主 之。病在氣。故身體皆重。經脈者。所以濡筋骨而利關節。病在血脈。故體不能動搖。此太陰之是動。脾臟之所生。外內出入。而見證之少有別也。
脾脈注心中。故煩心。心下急痛。脾家實。則為瘕洩水閉黃膽。此髒病之在內也。不能臥。強立。
膝股內腫。足大趾不用。經病之在外也。此太陰經脈脾臟之病。外內出入之見證也。明乎臟腑陰陽經氣出入之理。本經大義。思過半矣。
卷二經脈第十
脾經諸穴歌
屬性:足太陰。脾中州。二十一穴隱白遊。赴大都兮瞻太白。訪公孫兮至商丘。越三陰之交。而漏谷地機可接。步陰陵之泉。而血海箕門是求。入衝門兮府舍軒豁。解腹結兮大橫優遊。腹哀食竇兮。
接天溪而同派。胸鄉周榮兮。綴大包而如鉤。
卷二經脈第十
脾經諸穴歌
屬性:大趾內側起隱白。節後陷中求大都。太白內側核骨下。節後一寸公孫呼。商丘內踝陷中遭。踝上三寸三陰交。踝上六寸漏谷是。踝上五寸地機朝。膝下內側陰陵泉。血海膝臏上內廉。箕門穴在魚腹取。動脈應手越筋間。衝門期下尺五分。(期門肝經穴、巨闕旁四寸五分、巨闕任脈穴、臍上六寸五分、)府舍期下九寸判。腹結期下六寸八。大橫期下五寸半。腹哀期下方二寸。期門肝經穴道現。巨闕之旁四寸五。卻連脾穴休胡亂。自此以上食竇穴。天溪胸鄉周榮貫。相去寸六無多寡。又上寸六中府換。(肺經穴)大包腋下有六寸。淵液腋下三寸半。
(左右共四十二穴)
心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繫。下膈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繫上挾咽。系目系。其直者。復從心繫。卻上肺下出腋下。循 內後廉。行手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內。循臂內後廉。抵掌後銳骨之端。入掌內後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是動則病咽乾心痛。渴而欲飲。是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黃。脅痛。 臂內後廉痛。厥。掌中熱痛。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甚者。寸口大再倍於人迎。虛者。反小於人迎也。
心繫有二。一則上與肺相通。而入肺大葉間。一則由肺葉而下。曲折向後並脊裡。細絡相連。
貫脊髓。與腎相通。正當七節之間。蓋五臟系皆通於心。而心通五臟系也。手少陰經起於心。循任脈之外。屬心繫下膈。當臍上二寸之分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繫出任脈之外。上行而挾咽系目也。其直者。復從心繫直上至肺臟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