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似京城裡錦衣玉帶的公子,他身無佩飾,也未塗抹脂粉作慵懶之態,只著一件圓領襴衫。□□規制的舉子服色,是圓領大袖,更顯其清瘦竹姿。
「方卓兄,岑某也不擅長詩詞歌賦,不知是什麼題不才也幫著一起想想。」
岑觀言被喊聲拉回過頭,有些面露難色。他出身鄉野之家,每日學習經義策論已耗費家中許多,家中也無詩集藏書,對詩詞歌賦只是略有涉獵,算不上精通。
出題的是位富商,題也算不上晦澀難懂,不過一「財」字而已。方卓也是進京的舉子,平日裡算得上才思敏捷,只是對「財」一字無甚可說。
先儒教導君子不需通庶務,時間該花在研習經義上,少有講「財」相關的大儒。縱然是有,也被批為旁門左道,不堪上大雅之堂。
故風花雪月天地古今等常物,方卓都可試著一寫,唯獨對這財一籌莫展。
岑觀言略一思索,口占一絕,試探著說出:
「莫怪無物買柴薪,多見人輕富賈身。
世途盡道多風雨,自是此物作活民。」
此詩一出,方卓便知道岑觀言確實於詩詞一道不通,此詩用詞平實,拈韻不和,只算得上中下之作,唯一值得稱道的只是有捷才。
看熱鬧的百姓和出題的富商倒是歡呼雀躍,大聲叫好。酸詩他們見多了,文人又總愛扯些陳穀子爛芝麻的典故,難得有人寫詩如此通俗,還是個長得極好看的書生。
岑觀言只是微帶些笑意。
他自幼家貧,為了生計和讀書多受勞苦,缺財缺物缺書,故而對講「生財」的著作多次精讀,只是越讀越發覺世道偏正。
世人輕慢商賈,以其銅臭俗不可耐。儒生熱衷標榜自身無財,以安居貧困為德高,貶斥「生財」一道學者。可同時世人又在追利逐財,為財可兄弟鬩牆,同室操戈,甚至連性命都丟在裡面。
方才那七絕不過藉此機會,一抒心中鬱氣,若真要改變這世道,白身書生一無是處。他只有站得足夠高,才有可能移風易俗。
岑觀言接過富商遞來的銅錢,許是高興,從原先的30文加到了100文。他轉手就將那一吊銅錢塞到了方卓手上,與人約著一同回下榻的旅店。
……
夜裡的人群擁擠錯雜,誰也沒看見,街角里挑水的擔夫片刻間消失不見,只有水桶還留在原地。
第2章 秋闈
京城繁華,許多舉子都迷了眼,前些日子都在夜市琴樓裡虛度,見得秋闈越來越近,只好在旅店裡抱佛腳。心下有數的則三兩聚在一起談論京城的逸事,說到最後總會繞回到本次主考官身上。
「聽說了嗎,本次秋闈陳閣老的長孫也在其中,連主考官張大人都避其鋒芒,擇定只要尋到他的卷子就往高了判!」
這則傳言不知從何處起,水流已暗自無聲地流遍了整個京城。從前朝起,諸次大考都是糊卷,考生私底下暗流洶湧,紛紛猜測張大人該如何尋到那份卷子。有人心思暗動,有人端坐如山,還有人似乎撞見了這個答案。
清晨,跑腿的堂倌忙著給店家送新採的時蔬鮮果,許是太過匆忙,撞上了店裡的兩位客人。一位低矮身材,家僕打扮,一位高約六尺,神情警惕。兩人不知談些什麼,被堂倌打斷,正要惱怒發作,被岑觀言勸下。——他向來雞鳴便起,先在店裡用過寒具再去讀書。
堂倌不住的賠禮作揖,加上勸說的岑觀言也是舉子打扮,兩人未多說什麼,離開得極其迅速,在門口各自離去。
岑觀言順勢坐在剛剛兩位的桌旁,準備用飯,卻在桌下發現一張小紙。上面的字型歪斜死板,像是初學的幼童照著碑帖臨摹又寫不成形,依稀能辨出「首句末矣二句末哉」八個字。
他恍然想起前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