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有的大聲地叫了起來,有的跑出找大人,有的還想去拉那個溺水者出來。只有司馬光不慌不忙,從地上抱起一塊大石頭,‘啪’地一聲把水缸給砸破了一個大口子,水流出來了,那個溺水的小孩子也得救了。於是,當地的人們就傳誦著他的故事,慢慢地全州都知道有這麼一個小孩子了。”
“妙啊,此子果然反應敏捷,沉著冷靜。”
兩天之後,便是省試的日子,各地經過鄉試的才子們紛紛踏進了這個讓他們幾家歡樂幾家愁的學宮裡。
宋代的考試不像隨唐時那樣,由白天一直考到晚上,還要髮蠟燭給考生,也就造成了許多作弊的機會。
第三十四章 科舉取士(2)
宋代的考試是完全在白天進行的,而且由京城派來的學士和其他翰林院執事負責監考,一般說來是無法作弊的。
一天的緊張考試之後,除了有兩三個考生沒有完成答卷外,其餘考生均在規定的時間內作好了文章。
文章當即進行了密封儲存,然後送到了監考學士蘇洵的住處由專門計程車兵看守,除了欽派的學士外,無人可以直接接觸這些文章。
當然,盡職盡責的蘇洵更是守著這些文章寸步不離。
第二天,眾多負責閱卷的官員到達以後,蘇洵才下令開啟封條,把所有考生的文章共六十三篇悉數拿了出來。
閱卷採取的是密封的形式,每一份考卷由三個負責官員分別閱讀後打上成績,最後再由翰林院學士蘇洵定論。
緊張的閱卷工作很快就過去了,這些閱卷者也不時為出現的一些好文章而拍案叫絕。
最終,有兩篇文章得到了很高的評價,這也是大家一致的看法。一篇文章名為《策論》,另一篇文章名叫《國略》。
當最後開啟封條一看,果然沒有出乎大家的意料,這兩篇文章正是司馬光和趙鼎的考卷。
其中司馬光的是《策論》,他在文章中主要闡明瞭自己對個人修養之論,即用仁、明、武三種品德修練自己。在治國方略上,司馬光主張取賢任能,有功必賞,有罪必罰。
而趙鼎則在他的文章《國略》中把“修德”作為最重要的治國方略,所謂“太上修德,其次修政,其次修救,正下無之”、“吏不善,政雖善不行”
“後生可畏也。將來的朝廷必是這些年輕人的天下了。”蘇洵感嘆道。
兩天後張榜公佈省試的成績時,百姓觀者如潮,一時時人人稱讚,說是考試公正,選出的都是真正的人才。
而蘇洵也召見了司馬光和趙鼎兩人,兩人聽聞學士大人召見,紛紛恭恭敬敬地前來聆聽教誨。
“學生司馬光拜見學士大人。”
“學生趙鼎拜見學士大人。”
“兩位勿用拘禮,相信不久以後大家就能同殿為臣。我是先識兩位的大作,這才有今日相見,只為先認識認識兩位青年才俊。”
“大人過獎了,學士大人的《六國論》,讓學生萬分佩服。”司馬光恭敬地說。
“是呀,老師的見解獨樹一幟,發古今先人未發之言,讓學生們欽佩。”趙鼎也連忙拉近關係。
“謬獎了。來,兩位坐下說話。讀了兩位的考卷,我也是感觸頗多。對兩位的才思和抱負,讓我感嘆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呀。”
“我們這些後輩,還是應該多學習大人們的風範和學識的。”
“以後還望大人多多提攜,我們感激不盡。”
兩位年輕人的態度讓蘇洵很是喜歡,不由得留下他們徹夜長談,增進了不少的感情。
三個月後,各省才子紛紛雲集京都汴京城裡,完成他們人生中的一次最大的考試。
人們常說:“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