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
“大人。工廠的七名工程技術人員都是從德國聘請的,機器裝置、耐火材料以及建造主廠房的鋼屋架,皆從德國購進。這種鋼屋架的弦杆都是由兩根小槽鋼合成。廠房設計圖紙亦由德國工程師提供,幾乎是把德國同類企業照原樣搬來了仁川!”
作為玻璃廠的經理,畢業於上海教會學堂的馮玉林雖說從未上過大學,但憑著對工科的愛好以及於洋行中數年的工作經驗,使得他在管理工廠之餘,亦向德國技師學習玻璃的生產技術。
“廠內設有料爐、烘爐、攤片爐等。各爐所用之火力,均由煤氣廠發出,其煤氣管開於廠之中央。乃穴地而成者,四面通連各爐。供給火力,其不需火之處有活閘以閉之。有發動機以給動力,用以壓榨原料使成細粉……”
工廠的煤氣來自煤氣廠,而煤氣廠則是煉焦廠的一部分,至於煉焦廠則又是鋼鐵廠的組成部分,往往每一個工業專案都是一個複雜的配套工程,而在規劃仁川的工業建設時,唐浩然不此一次碰到這樣的問題,在一片空白中建立現代工業體系,總需要解決太多的問題,若是不解決工業配套問題,恐怕就是這座玻璃廠就需要另建的煤氣發生爐。
也正是在這個認識到建立工業配套重要性的過程中,唐浩然充分的認識到產業規劃的重要性,合理的產業規劃不僅可以加快工業的發展,推行重點專案的建設,而且還能最大限度的節省投資,也正因如此,在最近一段一時間,他一直研究著後世的計劃經濟,透過制定科學的經濟計劃,推動特區的工業建設。
“……其工藝過程是:以鐵吹筒探人池爐內,蔽取少量玻瑞液,取出後拈轉吹筒,使玻璃液成球形。復置半球形鐵植內繼續轉動。鐵借內應有少許冷水,使玻瑞液溫度降低,。且使球形均正。同時,以水冷卻吹筒被灼熱的一端,以便於把持。再將吹筒探入爐內,二次能取玻瑞液,如前法操作,如是多次,至玻瑞所成之球直徑達二十公分左右時,即置於汽形鐵摘內,以水冷卻吹筒的下端,而從上端吹氣,並時時轉動,使球形逐漸漲大,成為空泡,薄均勻。如少冷卻,即入烘爐再次加熱,使玻瑞泡熔化變軟,再從熔爐取出垂於一深地槽內,從吹筒上端吹氣,於是玻璃泡漲大變薄,且因重力而向地梢內墜長,成為筒狀。此時玻璃厚薄尚不均勻,尤其底部較厚,但玻筒已冷卻凝固,不能再吹,則再入烘爐加熱,待熔化變軟後取出,在深地槽內擺動旋轉,同時吹氣,務使玻筒均勻而薄,如又冷卻,則再入烘爐。如是者凡數次,最後成一長約二米多的厚薄均勻的玻瑞筒。”
在馮玉林解釋過吹筒攤片法之後,一直默默觀察著玻璃片生產過程的唐浩然,此時已經在腦海中反覆將後世看過的玻璃生產工藝與眼前的工藝貫通起來,這會便將新工藝直接說了出來。
“玉山,我有一個想法,就是採用有槽子磚的耐火體,被壓入粘滯的玻璃液中,當沉入到足夠深度時,玻璃液在靜壓力作用下,沿槽子磚下部孔壁上升,由於表面張力作用進而形成有點像蔥頭一般板根,在引上機,這引上機就是一臺牽引機,上面有石棉輥,然後在其牽引下,粘稠的玻璃體不斷上升,我想玻璃體同時內外兩側受冷卻作用,玻璃便能逐漸冷卻,形成一定寬度的玻璃原板,這樣的話,會不會比現在的這種工藝生產速度更快,成本更低?”
此時唐浩然介紹是後世的有槽垂直引上工藝,春是是1908年比利時人艾米爾?弗克發明,故而在後世被稱“弗克法”,是20世紀中早期普遍採用的一種平板玻璃製造工藝。其不足之處是邊子厚,切出量小,玻筋較深,有效作業時間短。在冷卻作用、槽子磚深度、熔化溫度不變的條件下,引上速度快,板面薄;速度慢,則板面厚,不過這種工藝方法保證玻璃帶的寬度在成型中保持穩定。
相比於現在的吹筒攤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