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語言佔據主要地位,那麼鏡頭語言和臺詞功底以及演員表演之間的比例又應該如何平衡,真正地以電影的方式詮釋出戲劇的魅力,絕對不是一件那麼簡單的事。
比如說2012年的“悲慘世界”,整部電影形式大於內容,重點嚴重失衡,第一,劇本角度來說,細節挖掘的缺失導致角色有割裂感,尤其是歌唱部分的過於側重,劇情銜接失去了流暢感,更像是每個角色粉墨登場高歌一曲,然後就下場了,沒有能夠呈現出原著故事的豐厚底蘊;第二,表演角度來說,演員的個人發揮值得稱道,但完全採用了音樂劇的舞臺表演方式進行演繹,與鏡頭語言無法融合,丟失了電影區別於舞臺的特色和質感,世界觀頓時就被侷限在了一方螢幕之內,束手束腳。
客觀來說,喜歡音樂劇,又或者是對音樂劇有好奇心理的觀眾,“悲慘世界”不失為一部不俗的作品,但對於戲劇的專業觀眾來說,對於電影的專業愛好者來說,這部作品卻是一個四不沾,難以讓人滿意。
“理髮師陶德”這部作品也是如此。
上一世,“理髮師陶德”由蒂姆…伯頓和約翰尼…德普這兩位老搭檔攜手,再加上海倫娜…伯翰…卡特(helena…bonham…carter)、艾倫…裡克曼(alan…rickman)、蒂莫西…斯波(timothy…spall)等一眾出色的英國演員加盟,從卡司上來說,絕對值得期待。但最終成品卻難以令人滿意。
“理髮師陶德”講述了一個並不複雜的故事,因為法官看上了自己的妻子,遭遇法官陷害而被流放的理髮師,在被監禁了十五年之後重新回到倫敦,化名為陶德,準備報復。可是,陶德卻聽說,他的妻子已經服毒自殺,而女兒則被法官囚禁在深宅大院裡。陶德在餡餅店的樓上重新開起了理髮店,聯手餡餅店老闆娘一邊用人肉做餡餅一邊等待著復仇的良機。
簡單來說,這就是一個因為復仇而沾滿鮮血,最後卻被惡魔吞噬靈魂的連環殺手的故事。在故事的最後,陶德不僅親手殺死了自己的妻子——原來他的妻子自殺沒有成功,還殺死了自己的愛慕者餡餅店老闆娘,而且還差點殺死了自己的女兒,最後,陶德被愛慕餡餅店老闆娘的小工終結了生命。
類似的連環殺手電影,在影史上數不勝數,其中更是不乏經典,“沉默的羔羊”、“七宗罪”、“美國神經病人”等等。“理髮師陶德”具備了成為經典的因素,但可惜的是,蒂姆搞砸了這個劇本。
首先,“理髮師陶德”的故事核心鎖定在了陶德身上,1973年的話劇版本第一次探討了陶德走入不歸路的心路歷程,那種與魔鬼交易之中靈魂一點點被蠶食的過程,無疑是震撼心靈的,最終看著陶德失去理智地殺死了所有自己愛的、愛著自己的人,整個毀滅的過程是對人性的鞭笞和考驗。更近一步來說,將陶德推入罪惡深淵的,到底是法官,是社會,還是其他原因?如果能夠深入探討,那麼“理髮師陶德”完全可以成為媲美“沉默的羔羊”或者是“飛越瘋人院”這樣具有社會醒世意義的作品。
但是蒂姆不是一個擅長挖掘故事核心的導演,即使是奠定他大師地位的“剪刀手愛德華”,也沒有能夠展現太多深度。蒂姆真正擅長的是在黑暗現實裡保持純潔的天真浪漫,從“剪刀手愛德華”到“大魚”,再到“殭屍新娘”、“愛麗絲夢遊仙境”等等,都是如此,這種脆弱的天真,具有打動人心的效果。所以,蒂姆是一個十分依賴美工的導演,哥特風格和視覺影像才是他擅長的。在他的執導之下,“理髮師陶德”原本就簡單的故事變得十分薄弱,起承轉合都缺少了支撐,更不要說人物的蒼白無力了——這也意味著,電影最重要的核心就被揮霍了。
其次,歌舞部分和劇情部分的分離,這也是所有音樂劇改編電影的最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