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陳永華依命上來,張偉見他一臉肅然,便也鄭重說道:“皇天景命,唯德是輔,先生不以張偉出身草莽泥塗,毅然相助,真乃大丈夫也。”
聽得陳永華遜謝幾句,左右不過是官樣文章,事先早已演練純熟。此時兩人如同做戲一般依樣演來,張偉心中頗覺滑稽。只是又知此事斷不可免,待他說完,俯身向張偉行禮之後,張偉又命道:“賴先生大材,為我擬就祭天起兵文告,此刻三軍彙集,老少賢集,便請先生為我宣讀文告,上告蒼天,下諭黎首!”
說罷退身一步,讓那陳永華上前,手持文告,大聲念道:“自古帝王臨御天下,乃天降聖人,撫育黎民蒼首……今陛下失德,前夷人之做亂,權臣之跋扈,亂民之塗毒;非夷人之強,權臣之術,亂民之過,此蓋陛下不能體祖宗之德,故天將棄之!如天棄金、宋、蒙元,誠不可救。且陛下之位乃謀逆奪篡,有德尚不能善治天下,無德則四方亂起,陛下宜伏惟自思,善思已過……今大將軍偉自海外而歸,乃天降聖人以救中國……今我大將軍撫有臺灣,兼有呂宋、瓊州,雄兵數十萬,戰艦千艘,應天景命,不日揮師而至,以茲告諭,想宜知之。”
這文告乃陳永華與張偉何斌等人商議了良久,方才做成。一則是指出明朝自神宗以來,皇帝不理政務,以稅監內寺禍害地方,不任官以牧萬民,乃至政綱敗壞,導致東夷漸起;現下崇禎雖是圖治,奈何不得其法,結果弄的天下大亂,不但讓夷人直攻入畿輔,還有諸多黎民百姓奮而起義,此乃皇帝無德所致。今天降聖人云雲,便是說張偉乃當日建文皇帝之後,現下回來歸回嫡位大統,正是天厭燕王之後,要把皇位重新交給朱標一系。這檄文原本依著陳永華等人這意,是要寫的胼四驪六,三皇五帝乃至聖人之教的說上一通。張偉想著自已偽託建文後人,實質上就是起兵謀反,又何苦拉上古人來為自已張目。因又想起當日朱元璋伐遠,亦只是大罵蒙元失德,他才是天降聖人,又安撫百姓,告之諸人舊有的秩序不變,自已手中實力甚強,必然當是取得天下之人。那一番文告頒佈之後,當真抵的上十萬雄兵,以徐達為大將,常遇春為副將,過準安,入山東,一路上元兵望風而逃,而有戰力的地主豪強,則立時歸順新朝。
張偉這一興兵以討不義,直斥皇帝無能失德,暗示自已力圖恢復天下太平,必當勵精圖治,又以建文後人身份出現,雖斷然不能使人相信,再加上前番的利誘,後面的威逼,當真是做的一篇好文章。歷史上農民起義極少成功,便是因農民起義甚少有什麼政治理念,自王小波提出均田地之後,歷朝的起義者都以分田分為誘,這樣固然引得一大批饑民百姓望風景從,卻又使得有實力的地方豪強及士人儒生心生反感。是以劉邦之後,只有朱元璋以農民為皇帝,其餘黃巢、李自成,洪秀全,皆以慘敗收場。在古代中國,得到農民的支援決計無用,只有在最大程度上拉攏讀書人並舊有的統治階層,乃至地主豪強,方可有成功的希望。
將欲取之,必先予之。張偉一心要改變現下的中國,卻又必得先行妥協。雖然仍不會放過明朝的宗室親貴,地主豪強,卻力圖先行穩定人心,拉攏分化舊有的統治階層。又在起兵之初便斷然提出了要得天下正朔,把崇禎從帝位上趕下來的政治主張,這可比李自成張獻忠在士人心中只是流寇的形象高上許多。便是崇禎見了這個檄文,也只能稱張偉為反逆,一開頭便已是高出農民軍一籌。
待陳永華將文告唸完,張偉又上前頒佈出兵之命。令施琅領水師一部並水師步兵及往攻天津,以為偏師威脅北京。不可戀戰,不可深入,只需將三邊九鎮的明軍拖住,使得朝廷不敢派大隊明軍南下,便算成功。
命左良玉即刻從瓊州攻略廣東,先期攻克雷州半島,然後下南澳,攻廣州,待廣東全境平定,留兵據城而守,防備湖南明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