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華,那澳門一事,該當如何?”
“哼,協議只是幫他們取澳門。船是必須派去的,小船不去,派六艘遠字級的大艦,反正艦上掛的英國旗穿的英**服,也只得幫他們走上一遭。不過,我料英國人此番必定是無功而返。他們自已也是無可不可,攻一下試試看罷了。這澳門,還是待將來我從內陸繞道進攻再收回吧。”
“何以見得?此番英人肯出動軍艦,難道志不在澳門麼?”
“這你就有所不知了。英人前些年攻澳,那卻實是志在必得。每次攻澳少說也得死傷過百,可見是下了本錢的。可惜澳門葡人實力雖弱,卻是以炮臺利炮並全澳葡人同守,再加上澳門附近便駐有一營的明軍,英人當年敢攻澳,卻不敢和明軍翻臉。是以屢攻屢敗,一直不能如願。那時候他們攻澳,是想在中國有一個落腳點,進而輻射整個南中國海,乃至與荷蘭人爭奪東印度群島。荷人攻澳,也正是想拔掉澳門這個釘子,以便獨霸。現下荷蘭人被我趕跑,英國人有了我這個盟友,諸般事情都很順遂,除了沒有直接的殖民地,其餘的事情卻比他們佔據澳門更方便,更有利的多了。是以澳門之地現下是雞肋,丟之可惜,食之無味。他們攻上一攻,也是向我表明,他們對澎湖臺灣沒有興趣,不會與我爭奪,讓我放心罷了。”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志華,還是小心的好。英國人此番肯相助於你,未必不是想拱著你造反,在中國製造混亂,以便混水摸魚啊。”
“這我自然知道。紅夷的慣技就是在人家的國土上建造炮壘,以金銀買通當地的豪門大族,製造內亂,以堅壘制敵,以金銀分化,是以能用數千人控制一個數百萬人的國家。放心吧,我與他們現下是互相利用,將來的事還難說的很呢。”
兩人談談說說,又議了一陣財務的事,張偉便向何斌告辭,先行返回臺北,留下何斌在澎湖料理殘局。
張偉一至臺北,便立刻驅車趕赴臺北兵器局,與草創不久的臺南兵器局不同,這臺北兵器局原本便是臺北炮廠的一部份,三年多近百萬白銀堆出來的整個亞洲,甚至是當時整個世界最大也最先進的火器製造中心。不但有著從英國及歐洲聘請的火炮和火藥、火槍製造的技師,亦有著從中國內地重金聘請的製造工匠。當時的明軍已由全冷兵器向全熱兵器做著劃時代的改變,遼東明軍甚至有全師裝配火器的。只是明軍多半依賴大中型的大統及大炮,而對手持的鳥統火繩槍等不甚重視,中國自制的火槍做工粗糙,沒有準星瞄準,閉氣照門也很落後,又沒有量化和規模化,故而名義上有許多純火器的神器營,其實冷熱相加,混亂不堪,無法發揮純火器的戰力。然而軍隊的落後並不代表製造工匠的落後,整個遼東及京冿之地遍佈善於打造火器的工匠,那紅衣大炮落後明朝之手,沒有多久便能仿製,由此可見當時中國的火器製造並未落後世界。自遼東丟失,明朝有意將火器工匠都集中在了天冿一地,直至清軍入關,將天冿火器製造基地夷毀乃止。而臺北火器局的火槍廠的工匠們,便是張偉想方設法,由京冿地區買通關節,重金禮聘而來,再加上西方技師的輔助,臺北槍廠又根據張偉的設想進行流水線生產,每個火槍的零部件分發下來,由熟手工匠分頭打造,最後再有專人組裝,又將以前造來的槍支改良,雖然仍是前發滑膛槍,卻將槍身鑄造的更輕,又加設了準星,雖然尚沒有達到張偉大批次生產並換裝後膛槍的要求,但總算是聊勝於無。
現下張偉大量擴軍,也正是因為這一年多火器局由於孫元化的到來,又從內地弄來了大批熟練工匠,大大加快了製造火槍的進度。雖然無法解決後裝膛線和火槍閉氣的問題,張偉亦是很滿意工廠的研究成果和進度,這樣的自制雖仍需整船的購買優質鐵礦石,所費不少,批次生產後,卻是比從澳門購買省事省錢的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