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想:也許只有我才會知道,臺塑石化基地的啟動有多難吧。
王勝不知蘇城在想什麼,自己已經興奮起來,一拍大腿道:“那就太好了。蘇董,我已被臺塑董事會正式委託為甲醇專案的聯絡人。現在,廈*門海*滄劃撥的土地已經開始了平整工作,我私下裡聽說,還有軍方的機械化工程兵部隊參與,場面宏大,可見大陸上層的意志是非常堅決的。”
蘇城點頭,笑道:“人比人氣死人,你們王董事長一句話,政府就無償撥付了1萬公頃土地吧,這麼算來,可是免費的100平方公里。”
“鄧先生有言,如果1萬公頃用完了,還可以再從毗鄰的漳州再撥5000公頃土地,所以,一共是150平方公里。”王勝為了穩定蘇城,高調的說道:“我們有市場,有技術,又有高層支援,何患‘海滄計劃’不能施展。”
可惜沒有臺灣的政界支援。蘇城心頭轉悠了一句,沒有說出來。
他有自己想法,無論歷史上的“海滄計劃”是否成功,推行下去的好處是立竿見影的,它不僅意味著豐厚的利潤和行業地位,對於一個國家的石化產業也有極強的推動作用,說是加速五年或者加速十年,都可以算做謙虛的說法。若非如此,中國的國家領導人也不會三番五次的接見臺塑代表團,並給出優惠至極的方案,臺灣政界也不會撕破臉皮,一定要阻止“海滄計劃”。
對於這麼大的專案來說,成功或失敗,既有其必然性,也免不了偶然性的成分。
即使它在歷史上失敗了,蘇城也想“搶救一下”。
有了這樣的想法,蘇城配合的道:“甲醇專案的資金、原料自然由我來準備,技術方面,臺塑能否幫襯一下?”
“應該的。讓我想一下,蘇董還是準備採用天然氣做原料生產甲醇嗎?產量呢?”
“10萬噸以上吧。”這個規模,放在1990年是絕對先進了。不過,大工業生產必須有發展的考量1990年開始建設,順利的話要一兩年時間,不順利的話,五年十年都有可能。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臺塑最終放棄了海滄計劃,改在臺灣自建“六輕”專案,也等了將近10年。而且,投資數億乃至數十億的專案,少說也得用上二三十年,規模太小產率太低很容易就會被淘汰。
大工業的特點決定了它的非投機性。所以石化企業明明看著乙烯等石化上游原料在漲價,也很少有人去建設。
規模小了沒有意義除非有某方面的絕對優勢,純以經濟論是純粹虧本的。規模大了投資就大,風險也就增大了。
臺塑集團如果不是有幾百億的資本額根本不敢撬動70億美元的重型投資計劃。事實上,1990年的中石油和中石化規模也不算小了,他們都不敢在本國進行如此大型的投資,就能想見其中的風險。
王勝向來佩服蘇城的手筆,讚歎的鼓勵道:“不愧是蘇董事長,這樣的規模,和海滄計劃簡直是絕配。嗯,甲醇裝置其實相對簡單,10萬噸的甲醇,主要技術集中在合成塔,外購如何?”
“也只能外購了,不過,我傾向於同時購買技術,也就是一套10萬噸級的甲醇裝置,同時轉讓相關技術,讓我們能夠自產以降低成本。”這是中國的一貫做法,也是市場換技術中最有用的方案之一。
王勝並不奇怪,道:“我整理一份甲醇裝置廠商的資料給您吧。臺塑這些年,對業界也有比較深入的瞭解,我們有一些資料,還是比較有用的。”
他說的是自家情報體系了,石油石化企業和其他大型財團一樣,都注重情報。長時間的積累以後,能有很多的好處,例如哪家企業會願意轉讓技術,轉讓的技術又有多大價值,是必須自己分析才能得到結論的,廠商自己的宣傳肯定是不可靠的。
當然,這種情報並非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