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精神炫爍悠閒瀟灑,將壽星人物的特徵和內心世界刻畫得淋漓盡致,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這件竹根雕壽星,久經摩玩傳承,包漿濃郁勻淨,好似有仙風道骨之氣。再加上雕刻精湛,刀法看上去行雲流水,有一種“極物之形,盡物之神,得物之趣”之感。
因此,稍稍一看,楚琛就知道這應該是件老的根雕作品,而且從雕刻的風格來看,應該是嘉。定竹刻的作品。
嘉。定竹刻盛行於明清時期。明正德、嘉靖年間,出現著名竹刻家朱鶴、朱纓、朱稚徵,一門三代相傳,世稱“三朱”。三朱以書畫入竹刻,以刀代筆,以筆法運用於刀法,獨創深刻、高浮雕竹刻技法。對後世竹刻產生極大影響,形成獨物的嘉。定竹刻流派。
清趙昕撰《竹筆尊賦》中有記載:“疁城以竹刻名……鏤法原本朱三松氏。朱去今未百年,爭相摹擬,資給衣饌,遂與物產並著”,事實正是如此。
果然,沒一會,楚琛就看到了底部刻的“三松制”陰文款。這“三松”正是朱纓的次子,朱稚徵的號。
朱稚徵生卒年不詳,所製作品有署崇禎年款,卒年或已入清。陸扶照《南村隨筆》說:“(三松)善畫遠山淡石,叢竹枯木,尤喜畫驢。雕刻刀不苟下,興至始為之,一器常歷歲月乃成”。
雖然朱松鄰為朱氏竹雕開創者,但發展到朱三松,技術更加精煉,所刻筆筒、臂擱、香筒等物在當時便是極珍貴的珍玩,嘉慶帝對朱三松的作品也是情有獨鍾,嘗題“傳神只作蕭疏筆,經久由來以樸存”。
楚琛到是沒想到,居然會遇到一件朱三松的作品,而且這東西正好拿來祝壽,如果能夠買下來的話,過段時間去金陵給老先生祝壽的禮物就有了。
至於能不能買下來,楚琛到是有些捉摸不定,以這件竹根雕壽星的品相和雕工來看,市場價值確定不菲,他估計應該在35到40萬之間,以朱教授的性格來看,這件竹根雕他肯定是會退還給原主人的。
所以,他想買的話,只能問原主人了,到時對方聽說這東西有這麼高的價值,不知道會不會賣,不過他又不能強買強賣,最終如何,也只能到時再說了。
放下手中的東西,楚琛就笑著說道:“朱教授,您的這件東西確實是明末朱三松所雕刻的真品。”
“明末?”朱教授對楚琛給出的結果,相當的驚訝:“那這東西不是已經有好幾百年了嘛,怎麼看上去還這麼新,這麼光滑啊!”
“這不是新,是包漿!就是以前的主人經常把玩所引起的一種自然氧化反應。”
楚琛笑著解釋道:“至於光滑也不對,這老根雕整體看上去雖然畫面乾淨,天然古樸,一氣呵成,不過因為年代久遠,又是人為使用,所以有自然用過的傷痕,您看……”
說到這裡,楚琛拿起強光手電,照向了東西的表面,朱教授又驚訝的發現,上面果然如楚琛說的那般,有一絲絲細小的擦痕,數量看上去還挺多的。
“這就是真古玩的標誌?”朱教授抬起頭來,問道。
收起手電,楚琛又解釋道:“這確實是分辨真偽的標誌之一,不過現在做偽的手段很多,這種痕跡也是能模仿的。當然,像這樣的東西想要分辨它是真是假,也比較容易,比如說,新根雕仿舊,雕法大部門粗劣生硬,刀功沒變化。眾多人物一副面相,多種紋樣裝飾一種模式,機械或刻板。”
“老根雕整體雕刻手法完美,一脈相承,從主要人物到環境(房舍、傢俱、樹木之類)都雕得當真、線條流暢,有一種瀟灑之感。就像這件雕像,看上去很自然生動,如果是仿品的話,很難做成這樣……”
聽著楚琛把一些鑑定的要點說了一遍,朱教授就苦笑道:“這東西聽得雲裡霧裡的,看來我並不是你們那一行的料啊!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