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變,直到辛亥革命成功,帝制廢除為止。
陳橋兵變要過四道關
趙匡胤是涿州人,出生於洛陽。他家雖然世代做官,但他青年時的遭遇並不好,曾經闖蕩江湖,深知民間疾苦。後來在郭威部下當兵,公元950年郭威透過澶州兵變而當上了後周皇帝,為他親眼所見。郭威病死,養子柴榮即位。柴榮出身小販,久處下層社會,深知戰爭帶給老百姓的痛苦,即位之後,勵精圖治,頗想有一番作為,在與北漢、遼國作戰時,都能親臨前線。趙匡胤在他指揮之下作戰,勇冠三軍,累立奇功,為他所深深器重,一直被提拔到殿前都點檢的高位。公元959年,柴榮在北伐遼國,收復失地的戰役中得了急病,以不到40歲的英年早逝,丟下了20多歲的符皇后與7歲的小兒子柴宗訓。雖然後周的大臣們扶立柴宗訓當了小皇帝,但是在當時那種亂世,柴家的孤兒寡婦能夠控制得住局勢嗎?誰也沒有把握。於是謠言四起,議論紛紛。議論得最多的,就是一些手握兵權的將領會不會策動兵變。所以開封城裡,人心惶惶。
公元960年之初,前方傳來軍報,說是遼國即將出兵南侵。符太后、小皇帝只好請宰相範質等人商量對策。因為軍情緊急,範質等人在倉促之間就點了趙匡胤的名,要他領兵出征。範質等人只點趙匡胤的名而不點別人,也有他的理由:
第一,在當時的許多高階將領之中,趙匡胤年紀最輕(33歲),資歷最淺,比較起來,還缺少爭奪帝位的條件,因此可以放心。
第二,趙匡胤和周世宗柴榮君臣契合,情誼深厚,是柴榮最信得過的人。
元旦之日,趙匡胤親往禁軍軍營點兵。正月初二,由殿前副都點檢慕容延釗指揮的前軍先行出發。前軍開拔之後,開封城內謠言四起,有人說:“這太陽底下還有個太陽,可見天有二日。”有人說:“將立點檢為天子!”聽到這些謠言,一時人心不定,老百姓紛紛出城逃避。
正月初三,趙匡胤率領大軍出發,軍紀很嚴,隊伍秩序井然,城內人心漸安。當天晚上,全軍宿營於北上的第一站開封東北40多里的陳橋驛。駐定之後,將領們紛紛串連,人聲嘈雜,徹夜不眠。趙普既組織將領們守候在趙匡胤的臥室之外,準備在天亮以前力勸趙匡胤發動兵變,回師開封。又派人飛馬跑回開封,通知趙匡胤的結義兄弟石守信、王審琦等人,要求他們在開封城裡進行策應,於是,在正月初四日的黎明,就上演了本章開頭所描繪的“陳橋兵變”那一幕。 。。
趙匡胤的立國大計(2)
五代時候擁立皇帝的兵變,有的是自發的,有的是有人策動的。那麼,這一次陳橋兵變究竟是自發的還是有人策動的?我們回過頭來看一看事情發展的過程,有人策動的蛛絲馬跡到處可見。是誰策動的?那就是趙匡胤本人和他的主要謀士趙普。
趙匡胤只比柴榮小6歲,如果柴榮不死,趙匡胤肯定會忠心耿耿地跟著他打天下,絕不會有另立門戶的打算。以柴榮的眼光和魄力,他是能建立起一個嶄新的大王朝,是會有一番作為,不會讓趙匡胤失望的。嚴格地說,300多年的宋王朝的建立,柴榮也應該是一個重要的奠基人。趙匡胤的許多本領,都是從他那裡學到的;宋王朝的許多基礎,也是從他那裡接過來的。只可惜天不佑人,柴榮這樣一位青年英雄竟然英年早逝,令人扼腕。在五代那種亂世,柴榮一死,孤兒寡婦絕對難以立足。有不少掌握了兵權的高階將領都覬覦這個帝位。舉例說,原任殿前都點檢的張永德是郭威的女婿,殿前都指揮使李重進是郭威的外甥,這些人以自己的兵權、聲望以及與郭威的親屬關係要想奪取這個帝位並非難事。趙匡胤和他們硬拼不一定能操勝算。但是這些人和柴榮並非志同道合,遠不如趙匡胤和柴榮的互相理解。柴榮得了重病之後,免了張永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