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因為它可以給經受過失敗的孩子們再來一次的機會。
但是,事情並不是想象中那樣簡單。這些孩子為了考上大學,被迫學習他們不喜歡的東西,費盡心思但最後還是不得不接受失敗的結果,他們不知今後何去何從,心中充滿沮喪和迷惘。照料這樣的孩子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
在枯燥的學校裡,孩子們像鸚鵡學舌一樣接受著教育,已經筋疲力盡的孩子們早就丟掉了他們的夢想。失敗的經歷使他們心中羞愧不安,而且對周圍的人充滿了戒備,他們默默忍受著失敗帶來的心靈創傷。
其中有一個報考一流大學落榜的孩子,內心的壓抑和心靈的創傷使他關閉了心靈之門。而且,因為父母的離異,他甚至找不到可以傾訴衷腸的物件。但是,我看得出,這個孩子身上還有重新找回自信的希望。於是我拋開師生的身份,開始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和他談心。他漸漸地敞開了心扉、恢復了自信、找回了夢想、重整旗鼓又投入到熱火朝天的學習中來了,最後,他終於踏上了赴美留學的道路。
這已經是十幾年前的事了,真不知道這位母親從哪裡得到了我的電話。她告訴我現在孩子已經結束了在美國的學業,並且回到了日本。在日本泡沫經濟大崩潰的惡劣條件下,他被一家外國著名銀行錄用,可以說有個不錯的前途。他的母親表示這都是我當年耐心教導的結果,並再三向我表示感謝。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這一瞬間我感到無比自豪。但在欣慰之餘,我又為那些沒能重新振奮起來的孩子們感到惋惜。儘管有的孩子克服了眾多社會上的偏見,實現了再次飛躍的夢想。但是,還有很多孩子將自己封閉起來,與教育制度的格格不入以及由此帶來的挫折使他們過早地放棄了自己的夢想。
使孩子染上了“一流病”
喬治 ·奧威爾在小說《一九八四》中這樣描寫道:一切都要按照政府的規定去做,絕對不允許有個人的思想,因為這會妨礙統一規劃的社會;因此,可以喚起個人思想的讀書、寫日記等學習行為被徹底禁止。
1984年已經過去,喬治 ·奧威爾小說中所描述的那種集權社會並未降臨到我們身邊,我們可以鬆一口氣了。但是看看我們現在的教育狀況,真的很擔心那個令人恐怖的社會會在將來的某一天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
如今,年邁的我依然堅持每天讀報紙和看電視,每當在報紙或電視中看到韓國父母和他們孩子的生活狀況時,我總會全身泛起一陣涼意,這跟我數十年前在日本親眼目睹的父母和孩子的情形實在太相似了。
不久前,聽朋友講了一個故事:一個從小就很聰明伶俐的孩子因為拗不過父母,被迫進了一所所謂的一流醫科大學。
然而這個孩子十分厭惡這種用刀割開皮肉,再用針縫上的令人毛骨悚然的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不能違背父母的心願。父母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他從名牌醫科大學畢業後,成為一名職業醫生。
在這種強逼之下,孩子好不容易完成了學業,這似乎終於可以完成父母的心願成為一名“有好出路”的職業醫生了。但是,他最終沒能忍受父母選擇的這條不適合自己的道路,脫去了醫生制服,改行從事其他職業。學醫曾經耗費了他10年的青春時光,但是拋棄那些自己不喜歡的醫學知識他沒有絲毫的眷戀,他說那10年簡直就像生活在地獄。
不知道這算不算是一個極端的例子。坦率地說,我覺得韓國所有的父母都懷有這樣的心情,只要能把孩子送到一流的大學,即使傾家蕩產也在所不惜。
因此,每次國家對大學入學考試製度進行調整時,總會引起這些父母的強烈不滿。因為他們不得不東奔西走、想方設法地去突破新制度的缺口。但是,他們從不考慮這樣做會給孩子造成多大的壓力?對孩子來說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