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王公貴族慣用封地、封號等為氏,以示與平民區別,也分出同姓不同支之間的三六九等。
不止西方有路易·亨利二世·德·波旁這等貴族,教名、本名,連著封地,長長一串,不明覺厲;咱們老祖宗也不甘示弱,姓、氏、名、字、號(自名)層層buff疊上,牌面滿滿。
就拿同為貴族的屈原來說,楚國羋姓這支,祖上受封屈地,是以得屈為氏。到屈原其人,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則、字靈均,合起來羋屈平原正則靈均,這誰看誰不迷糊。
秦後雖姓氏合一,取名簡化了些。
但以郡望為標誌的門閥制度崛起,換湯不換藥,比之氏族有過之而無不及。
門閥的巔峰在南北朝。
士族自此按地域劃分為郡、僑、吳和虜“四姓”,亦可稱四大利益聯合體。
山東、關中士族稱郡姓。以太原王、清河崔、范陽盧,京兆韋,河東柳、裴、楊等為首。
西晉末年永嘉南渡的北方望族,稱僑姓。以王、謝、袁、蕭四大姓為首。
江南地區土著望族,合稱吳姓。朱、張、顧、陸等四家為大,顧佔其一。
北邊後起的大家族謂之虜姓。較為有名的,有長孫、宇文、於、竇等。
這四大集團,內部通婚,利益結合十分緊密。
對外有如堅壁,往往幾家幾姓同氣連枝,得以歷代數朝屹立不倒。
新貴官僚想要攀附,求之無門。
就算你貴為天子,門第不對,娶崔氏女都是妄想。
此種風氣,至唐不滅。
哪怕唐太宗重修《氏族志》,明令禁止世家望族七姓十家通婚,卻也收效甚微。
到五代十國,藩鎮割據,亂世動盪,頻繁的戰爭才徹底擊垮世家大族堅不可摧的利益鏈。
因此,宋初橫空出世的百家姓,得以不分貴賤、全憑聲韻成文。
只是,明面上舊貴族衰落,各姓之間平起平坐,可暗地裡,新貴崛起,舊貴頑抗,各家各族之間利益爭鬥,半分不曾減少。
不同的是,有宋以來,唯有皇權至高無上,再沒有一家一姓可穩坐釣臺、屹立不倒。
這便是百家姓最大的奧義。
姓氏譜書自古有之,這也是為何唯有百家姓被推崇至上、列為蒙本。
前朝蠻族當道,漢人被打壓得厲害。所謂高門望族,雖苟延殘喘,但風骨猶存。
大寧建朝,他們便如離離原草,爭相復榮。
待朝堂穩定後,就形成了如今南北氏族與從龍新貴,三足鼎立、久久不息的弈局。
但這些淵源卻不好解釋,顧勞斯想了想,舉了個最簡單的例子。
“若是娶妻,百家姓裡,你們會娶誰家的姑娘?”
小朋友們面面相覷,微微有些羞赧,爾後七嘴八舌各抒己見。
有答江南朱、張的,稍稍見過世面的,也有答關中河東柳、薛的,再不濟,也是原家、李家這等休寧望族,總之是五花八門。
“咱們縣府,大家不少,為什麼沒人提謝、方、徐幾家女呢?”想到謝昭,顧悄這話問得有些心虛。
這個問題顯然超綱,小些的孩子嘀咕,“因為沒人娶過。”
大些的還懂得一二,“因為謝家為首,這幾家與我們是死對頭。”
“是了,因為顧謝兩家向來不和,在朝政見相左,在野互相拆臺,所以連帶著各自姻親也有了涇渭。”
顧悄點了點頭再問,“那為什麼兩家不和呢?”
到此,就沒有小娃娃能答上來了。
於是,顧勞斯口若懸河將郡、吳二姓集團的恩怨情仇娓娓道來,還拓展到兩京新舊權貴雲、黃、蕭、袁、韋、柳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