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上,愣頭青一定會趁此落井下石,這麼做就忽略了幾個重要因素。
陳恪大開殺戒是為自保也好,是為給皇上、太后遞上投名狀也好,皇上、太后需要他這個文曲星,就會全力護著他,誰出頭,他倆就會看誰不順眼。
第二個因素是那張“倭寇屠殺上虞百姓圖”,這幅圖畫為陳恪的大開殺戒提供了絕對的理由。
第三個因素是群臣忌憚陳恪,最擔心的就是他的未來,絕對不想讓陳恪成為宰相。
而他的殺戮行為就給群臣寫了一份“保證書”,在這種情況下,群臣就絕對不願意惹他。
以譚遠忠、尚善治為首的新文官集團並不想除掉陳恪,他們還想讓他東擋西殺保大興平安,在這種情況下,就不會與陳恪撕破臉。
林毅之分析的頭頭是道,還對陳恪的智慧嘖嘖讚歎。
他的分析代表了某些重臣的思路。
這些重臣相信陳恪知道他們忌憚什麼,就以殺戮來消除他們的忌憚。
陳恪扔來一個桃子,他們就應該還一個李子,你好我好大家好。
他們不僅忌憚陳恪的未來,更忌憚他的謀略和未卜先知的能力。
陳恪不想對付他們,不僅從殺俘這件事能看出,從官制改革這件事也能看出,陳恪的目的只是將軍權與行政權分離開來。
這事已無法阻止了,文官集團本已認了,可突然發現內閣在軍事上仍然具有發言權,這份喜出望外讓軍權分離再無任何異議了。
林毅之看得明白,以為陳恪玩的夠明白。
卻不知陳恪沒想跟他們玩,他殺上虞縣令和守備就是在為以後立標準,守土有責直接落在地方官的頭上。
殺倭寇則是他的心願,有這個機會再不殺,陳恪自己都能憋屈死。
面對倭寇他只想砍他們的腦袋,縱然不準殺俘的聖旨舉在他的面前,他也會砍他們腦袋。
至於自汙、投名狀、展現心跡的名頭都是他們送給他的,當時的他沒想那麼多。
他是個後知後覺者,做完之後才想起這麼做的深意。
可他們就認為他想了,還想的非常到位,做的人人滿意,不愧是當今“小留侯”,自保的能力無人能比。
大家嘖嘖稱讚,還將他的事例作為傳授小輩的課本,諄諄教導他們,“興侯未卜先知每戰必勝,但做事前一定給自己留條退路......”
他們成為陳恪的知己,將他的每條退路都說的明明白白,連陳恪都不知道自己原來這麼厲害。
他就這麼厲害,厲害到未卜先知每戰必勝也沒人嫉妒他,厲害到別人都不知道,而他偏偏知道也沒人嫉妒他,還出現了許多版本為他解釋。
其中大家都相信的一個版本說他在白雲山遇到一個道士,給他指出一條明路。
他順著這條明路經過千難萬阻來到老君山,在一處山谷中看到一本天書。
這本天書教會了陳恪許多本領,特別是未卜先知還能。
可遺憾的是這本天書只有半部,只有敵寇入侵大興王朝時,陳恪才有未卜先知之能,其他事他就沒這個能力了。
這個版本成功地彌補了漏洞,陳恪就不知道陰謀組織會暗殺他,還連續暗殺了三次。
這個版本還體現了華夏民族先公後私的秉性,陳恪看天書時想的是大興王朝,所以天書就教他這項本事,如他當時想的是自己,就不會不知道陰謀組織會暗殺他。
聽林韻澤告知這個版本,他很驚訝,他怎麼不知道?
這個態度讓林韻澤十分不滿,“有必要瞞我嗎?”
他只能苦笑道:“我真不知道,當時是那兩個倭人讓我突然想起大盛王朝的白江口之戰,然後想起林家可能會勾結倭寇,再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