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自朱棣登基以來,心中便一直在謀劃太子職位的歸屬,畢竟立儲之事關乎大明江山社稷的千秋穩固,而且自己便是以藩王之位,皇考親子之身謀反奪位,若是不盡早確立太子,很可能自己這幾個兒子便會因為奪嫡之爭而攪得天下不穩,朝堂動盪。
老三年紀最小,自然不在朱棣考慮範圍,且自身根基尚淺,沒有什麼希望。老二自然不用多說,本身就就在軍中,勇武善戰,從來都不是一個安分的主兒,老大雖然寬厚仁孝,但是一身謀略也不容小覷,這兩個要是鬥起來,一個有著軍方背景,一個佔著大義,那可真是雞犬不寧了,
長子朱高熾生性仁厚,宅心仁善,於政務處理上頗有心得,且在靖難之役中堅守北平,亦立下功勞。然而其體態肥胖,行動不便,雖經過王覺得調理大有改善,但在朱棣看來尚欠缺些尚武的英氣,雖說佔著嫡長子的身份,可朱棣還是擔憂他難以撐起大明的鐵血江山。
畢竟周邊番邦,尤其是蒙古北元狼子野心,復國之心不死,一旦他們劫數內亂,必然會把矛頭指向大明,朱棣擔心以朱高熾的性格,恐怕難以面對北元的威脅,也難以震懾這些軍功先喝的的朝廷勳貴。
次子朱高煦則英勇善戰,在戰場上衝鋒陷陣,屢立戰功,頗有自己當年的風範,再戰場上對此救了自己的姓名,幫助自己扭轉戰局,朱棣也是最為喜愛這個兒子。
可他性格驕縱,脾氣暴躁,且心思多在軍功與權勢之上,缺乏治國安邦的沉穩與遠見。朱棣擔心如果把它立為太子,那自己百年之後,大明恐怕就要多了一位窮兵黷武的暴君,到時候頻起戰事,必將民生凋敝,百姓苦不堪言。
朱棣聽了楊榮的話後便明白了羊絨的意思,如果自己立朱高熾為太子,那王珏一直在長子門下效力,如詹士府為官正好順理成章,自己也算給太子留下一位治世之臣,到時候朱高熾自然可以大力封賞王珏彰顯恩寵。
但是若立朱高煦為太子,以王珏朱高煦門下幕僚的身份,未必會得到朱高煦的信任和重用,那就要儘早的給他安排一個官職。
朱棣陷入了深深的沉思,良久之後才開口,“黃淮,擬詔賞賜王珏金銀綢緞,以彰顯其功,至於官職一事,今後再議吧!”
黃淮起身拜道,“臣遵旨!”
朱棣也有些累了,便揮了揮手,“今天就到這兒吧,真累了,想休息會兒。”
眾人此前聽聞楊榮之言,便已經明白他把這事兒牽扯到立儲脂的問題上了,見朱棣如此表態,也明白朱棣此刻太子之位在朱棣心中還是懸而未決,於是便琪琪深深拜道,“恭送陛下!”
隨後金忠和茹瑺也告辭離開,文淵閣內又重新恢復了安靜。良久之後,解縉才開口說道,“勉仁,你之前所言,是意在勸陛下立世子為太子,欲要讓王珏繼續輔佐世子?”
楊榮點了點頭,“大紳兄,陛下登基已經一年有餘,如今天下大定,人心漸穩 ,正是該確立儲君之選,以保大明將神設計穩固之時,世子賢明,這王珏又是倍獅子發覺啟用,若是陛下立世子為儲君,由王珏繼續輔佐太子,一方面可以彰顯陛下和世子的恩德,另一方面,等著王珏成長起來,也能為朝廷重用。”
解縉點了點頭,“古來立儲之事便有立嫡立賢之爭,然世子身為陛下嫡長子,又仁小愛民,通曉經史,又深得高祖喜愛,陛下登記後曾下旨一切遵高祖禮制,高祖在位時便設立嫡長子繼承製,在《皇明祖訓》中明確規定‘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無論是立嫡立賢,世子都是不二之選。”
胡儼也深以為然,“陛下起兵靖難,以武功登基為帝,天下百姓多受戰亂之苦,這大明也需要一位寬厚的儲君來讓百姓休養生息,若是頻生戰事,必會令我朝國力衰弱,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