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同。
‘魯國之法’,春秋時候魯國的法律。
‘魯人有贖人臣妾於諸侯,皆受金於府’,‘府’是官府。這個人為什麼會到諸侯家裡面去做臣妾呢?(‘臣妾’就是傭人。)都是有罪、犯法的人,分發在達官顯要家中服勞役。只要有人肯拿錢把他贖回來,就等於替他繳罰金,他就可以恢復自由,這是好事情!政府獎勵社會上有錢的人多做一些好事,能幫助這些人恢復自由,讓他改過自新,重新做人。
‘子貢贖人而不受金’,子貢在諸侯家裡,把傭人贖回來,政府的獎勵他不接受。
孔子聞而惡之。曰賜失之矣。夫聖人舉事。可以移風易俗。而教道可施於百姓。非獨適己之行也。今魯國富者寡而貧者眾。受金則為不廉。何以相贖乎。自今以後。不復贖人於諸侯矣。
子貢不接受政府的獎勵,孔子聽了很不高興。‘曰:賜失之矣!’‘賜’是子貢的名字,老師叫學生是稱名字。說:“賜,你做錯了!”
‘夫聖人舉事,可以移風易俗,而教道可施於百姓’,這就是聖人的是非觀念,跟世人不一樣。他看的是整個社會,希望建立良好的風俗習慣、道德標準;聖人的教導是普遍為老百姓所建立的,不是為個人。如果單就個人來講,子貢這種做法是難能可貴、值得讚歎的;但是他把風俗習慣破壞了,他的過失在此。
‘非獨適己之行也’,不是為某個人。
‘今魯國富者寡而貧者眾’,在當時,魯國社會上貧窮的人多,富有的人少。
‘受金則為不廉,何以相贖乎?自今以後,不復贖人於諸侯矣’,政府的獎勵對一般百姓有鼓舞的作用,今天子貢不接受獎勵,大家稱你是好人;以後有人做這件事情,政府的獎勵,他們也就不敢接受了。一接受,人家就說是為圖獎勵而做的,於是大家都不願做了,那麼政府這個好的制度就被破壞了。如果要鼓勵一般人都行善事,子貢應當要接受政府獎勵,不是為了個人,而是為社會大眾。這是聖人與常人見解不同處。
子路拯人於溺。其人謝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自今魯國。多拯人於溺矣。
子路在路上,看到一個人掉在水裡,快要淹死了,就下去把他救上來。這個人牽一頭牛送給子路,感謝他救命之恩,子路就接受。孔夫子知道了很歡喜,讚歎子路說:“從今以後,魯國人‘多拯人於溺矣’——人有急難的時候,勇於救人的人就多了。”為什麼?被救的人一定感謝;救人的人他還會接受感謝。這是鼓勵大家救助災難。
自俗眼觀之。子貢不受金為優。子路之受牛為劣。孔子則取由而黜賜焉。乃知人之為善。不論現行。而論流弊。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論一身。而論天下。
這是孔子的真實教誨,應當切記深思篤行。
‘孔子則取由而黜賜焉’,孔子的看法跟世間人剛好相反。他讚歎子路,而不贊成子貢的做法,這是有很深的道理的。
‘乃知人之為善——不論現行,而論流弊;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論一身,而論天下’,你看大聖大賢,眼光看得遠大、看得深微;凡夫眼光淺近,只看眼前,不知道他的行為對於後世的影響。我們要為整個社會、國家,乃至於整個世界來設想,於後世的歷史來觀察,這樣你的看法就完全不相同了,你就會知道孔夫子的看法是正確的。所以善惡不能只看眼前現行,要曉得它對歷史、對後世久遠以後的影響,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
現行雖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則似善而實非也。
現前表面上看是善,實際上不善。在一個人是善,在一時是善;在一個社會是不善,在後世是不善。所以佛法裡面講善惡就不講‘現行’。今世善不是真善;後世善、生生世世都善,佛說這是善。現在是善,來世不善,後世不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