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會終於散了,這次的朝會真是越開越滲人,比直接在朝會打架還滲人。
李恪蜀王府那裡也來了一大幫人。
帶頭老者見到李恪就跪地哭訴:
“蜀王殿下,你快救救我們吧!”
跟著來的幾個人也紛紛跪地哀嚎。
李恪哪裡見過這樣的陣仗,趕緊上前攙扶:
“老人家,你這是怎麼了?有話好好說嘛。”
老人姓白,是當初李世民封給李恪的食邑。
按理說,別人得到這些食邑和封地,第一件事就是去看看。
李恪倒好,快半年了都不見蹤影。
這半年都是處於無人管理的狀態。
如今到了五月,正是春小麥種植的季節。
屬於農忙的時候,最是缺水。
這個老人家地裡沒水,只因為他們村子是在另外兩個村子後面。
以往有屯田郎管理,還算有序。
可是前不久魏徵把這個屯田郎給彈劾罷官了,也就沒人管了
既然沒人管了,那豈不是想怎麼來就怎麼來。
最後這個老人家只好帶著後生,趕了兩天的路才來到長安。
好在李恪現在名聲不小,容易打聽。
李恪也想起來了,當初的封地是:
長安城東北方,二百傾地,萬年縣,西原鄉五百五十戶食邑。
一半封賞人的時候,都是儘量把封地和食邑弄一起,好管理。
所以,這個西原鄉的人口真好差不多,就被直接全部給了李恪。
但是距離長安,騎馬都需要兩天的時間,可想而知,也不是什麼好地方。
一路上,李恪還在白姓老人哪裡得知了更多的情況。
他們的西原鄉,距離最近的河,渭水河挺遠的,也相當於去長安要兩天的路。
附近還沒有任何水源,是西原鄉的前兩個村子,劉家村和王家村的祖先。
他們在三百年前,帶著人自己挖了一條河溝,引水到這裡。
後來,隋朝之後,就又在原本兩個村子後面,又遷移來一個村子。
就是白姓老人的村子,叫姜雲村。
這裡面全是那些戰死士兵的家人,隋文帝給這些人賞賜田地,並且搬遷到一起,希望更好的照顧。
這個村子羌族和漢族的混居,在全國各地都有這樣的村子。
從南北朝時期,每個國家朝代都在有意的促使民族融合。
哪怕是李世民都有鮮卑人血統,這早就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
原本,這個姜雲村只有二十戶,但是人家的土地不用交稅,還免徭役。
因為這本來就是隋文帝獎勵給功臣的地,算是一種封地。
姜雲村逐漸從二十戶發展到三百戶。
到了隋末亂世,李淵入主長安。
當時到處打仗,李淵在關中練兵,卻沒徵召姜雲村。
因為李淵是繼承了隋朝的政治遺產,那麼隋文帝曾經說過不用姜雲村的人上戰場。
李淵為了政治正確,也一樣不用姜雲村上戰場。
但是西原鄉有招兵指標,必須完成,那麼姜雲村計程車兵人數就都是劉家村和王家村出。
後來天下太平了,但是劉家村和王家村出去的孩子們死了不少。
他們不去怪那些高高在上的貴族,用自己孩子的命換取他們的富貴榮華。
卻怪姜雲村這些和他們一樣的老百姓,是他們不出人,才讓兩個村子的人頂替。
乞丐不會嫉妒皇帝金碧輝煌的宮殿,琳琅滿目的藏寶閣。
唯獨會嫉妒隔壁街的乞丐比自己多要了兩塊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