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羅方面則按照唐高宗詔書計劃,以金品日、金文忠、金義服、金文品、金義光五軍,從百濟南部進發北上支援劉仁軌。金品日所部新羅部隊在百濟南方遭到鬼室福信伏擊,被迫撤離,損失大量輜重。
從單純的戰事輸贏角度來看,泗沘戰事失利之後,僧人道琛與鬼室福信本該及時整合戰略資源,維持局面,伺機待進,但戰場上的失敗進一步刺激了僧人道琛與鬼室福信的權力鬥爭。
高句麗則不顧警告和威懾,發重兵進攻新羅北部,試圖牽制百濟戰區的唐軍,時值6月。戰事開始後,巨大隕石從天而降,墜落高句麗陣營,接著雷雨交加。高句麗統軍將領惱音信、生偕等以為新羅有神人相助,只得狼狽撤軍。新羅就這麼十分僥倖地堅守住了北鄙。
由於唐軍遠征軍主力已經撤回大陸,百濟叛軍實際控制了熊津江南段至白江流域的水路,唐軍的有效活動半徑被限制在泗沘、熊津等北方地域。而泗沘城又遭到合圍,與熊津等軍政要地的聯絡岌岌可危。
在朝鮮半島上,新羅軍除在戰場上配合作戰之外,還在一定程度上擔負唐軍的後勤補給工作。泗沘城被圍後,唐朝劉仁願將軍所部和新羅守軍的補給不足。外圍的新羅軍攻擊泗沘南側軍柵,斬殺百濟叛軍一千五百餘人,方打通泗沘城的糧道。
百濟戰區的重要性遠不止於此,它直接影響唐朝在高句麗戰區的未來走向。
公元661年(唐顯慶六年)5月2日,大唐高宗以契苾何力為遼東道大總管、蘇定方為平壤道大總管、任雅相為浿江道大總管,以三組集團軍為主力正式發動旨在滅亡高句麗割據政權的大規模戰爭。
高句麗朝野上下人心惶惶。百濟戰區在此時不僅成為重要的補給路線,而且是否穩定,對高句麗戰區影響甚大。
8月11日,蘇定方在浿江(今大同江)大敗高句麗軍,開始對其都城平壤進行圍攻。
與此同時,唐朝劉仁願部和新羅軍隊則被鬼室福信叛軍阻擋在在甕山城(今韓國忠清南道境內),無法按期抵達高句麗對蘇定方部進行軍事支援。
此時百濟戰區敵我雙方的實際作戰力量基本持平,如果一方力量發生變化,百濟走向乃至整個半島的走向就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6月,新羅國王金春秋去世,諡號“武烈王”,廟號“太宗”,太子金法敏繼承大統,也就是歷史上的新羅國高宗文武王。
金法敏即位之後,按照唐朝高宗皇帝的旨意,調遣新羅軍與劉仁願部會合進攻高句麗。新羅方面軍與劉仁願所部唐軍在今天的韓國京畿道利川市會師。一週之後,即7月24日,日本齊明天皇在朝倉宮去世,中大兄“素服稱制”,是為天智天皇。
七 日本在忙什麼(5)
9月,天智天皇在日本長津宮授予流亡日本的舊百濟王子扶余豐“織冠”階,並將一名日本貴族女子許配與他,正式冊立扶余豐為“百濟王”。同時下詔命令日軍五千餘人、乘船一百七十艘,護送扶余豐回到百濟舊地。日本正式出兵百濟。
這也是日本第一批派遣軍。決心參戰的大和朝廷傾其國力,支援事實上已經不存在的百濟國大批戰爭物資——十萬支矢、五百斤絲、一千斤棉、一千端布、一千張韋、三千鬥稻種。
而在此之前的公元658年(日本齊明天皇四年)4月,由阿倍比羅夫將軍率艦船一百八十餘艘向今秋田、能代一帶進攻,後又推進到渡島附近(日本北海道東南端)。第二年3月,進攻檜山,佔領大片土地,同時設立地方政府、建立軍事基地,以備迎擊蝦夷勢力的反攻。這場戰爭使得大和政權擁有了北海道的大部分地區。到這一時期,阿倍家族已經有七十年經略北部邊境的歷史,阿倍比羅夫也是當時日本著名的水軍大將和外交名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