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皆如同胞手足,那麼種種流血慘劇,十成中至少可以減去九成。”
“英雄豪傑不致盛年喪命,世上也少了許許多多無依無靠的孤兒寡母。”
“固然,各門各派武功源流不同,修習之法大異,要武學之士不分門戶派別,那是談何容易?但‘君子和而不同’,武功儘可不同,卻大可和和氣氣。”
“可是直至今日,江湖上仍是派別眾多,或明爭,或暗鬥,無數心血性命,都耗費於無謂的意氣之爭。”
“既然歷來高明之士,都知門戶派別的分歧大有禍害,為何不能痛下決心,予以消除?”
“在下大惑不解,於此事苦思多年,直至前幾日,才恍然大悟,明白了其中的關竅所在。”
“在下潛心思索,發覺其中道理,原來在於一個‘急’字與‘漸’字的差別。”
“歷來武林中的有心人,盼望消除門戶派別,往往操之過急,要一舉而將天下所有宗派門戶之間的界限,盡數消除。”
“殊不知積重難返,武林中的宗派,大者數十,小者過千,每個門戶都有數十年乃至千百年的傳承,要一舉而消除之,確是難於登天。”
“常言道得好,欲速則不達,只須方針一變,天下同道協力以赴,期之以五十年、一百年,決無不成之理。”
嶽不群說到這,左冷禪淡淡道:“五十年、一百年,這裡的英雄好漢,十之八九是屍骨已寒了。”
嶽不群擺手笑道:“我輩只須盡力,是否成於我手,卻不必計較,所謂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咱們只是種樹,讓後人得享清涼之福,豈非美事?”
“再說,五十年、一百年,乃是期於大成,若說小有成就,則十年八年之間,也已頗有足觀。”
左冷禪點頭道:“十年八年便有小成,那倒很好,卻不知如何共策進行?”
嶽不群微微一笑,接著道:“左盟主眼前所行,便是大有福於江湖同道的美事,咱們要一舉而混滅門戶宗派之見,那是無法辦到的。”
“但各家各派如擇地域相近,武功相似,又或相互交好,先行儘量合併,則十年八年之內,門戶宗派便可減少一大半。”
“咱們五嶽劍派合成五嶽派,就可為各家各派樹一範例,成為武林中千古豔稱的盛舉。”
“什麼?”
聽完嶽不群的話,眾掌門齊齊臉色一變,尤其以莫大為甚,嶽不群竟是同意合派?這可怎麼說的?方證與沖虛亦是臉色大變。
第175章 原則與人情
左冷禪一直擔心嶽不群會力持異議,此人能言善辯,江湖上聲名又好,不能對他硬來,萬料不到他竟會支援並派,當真是大喜過望。
左冷禪強抑心下喜意,語帶佩服的道:“嵩山派贊成五派合併,老實說,本來只是唸到眾志成城的道理,只覺合則力強,分則力弱。”
“但今日聽了嶽掌門一番道理,令在下茅塞頓開,方知原來五派合併,於武林前途有這等重大關係,卻不單單是於我五派有利之事了。”
嶽不群微笑道:“我五派合併之後,如欲張大己力,以與各家門派爭雄鬥勝,那麼只有在武林中徒增風波,於我五嶽派固然未必有甚好處,於江湖同道更是禍多於福。”
“因此並派的宗旨,必須著眼於‘息爭解紛’四字之上,在下推測諸位同道的心情,以為我五派合併之後,於別派或有不利,此點諸位大可放心。”
眾武林豪傑聽聞嶽不群此言,有人大聲叫道:“嶽掌門身具仁義之心,君子風範,我等自是信得過嶽掌門的。”
“不錯,若是別人說這話,我是不信的,此言出自嶽掌門之口,我便十成十的相信。”
嶽不群站起身,對眾人抱拳一禮,道:“多謝諸位武林同道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