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鬥場追求刺激。
大明官員窮兵黷武,四處開戰,如此下去,百姓不安心於本職工作。
國家又征戰連連豈能長治久安?”
耶律楚材沒有絲毫猶豫,開口說道:
“看來朱先生對令祖的思想主張理解得不到位,
朱熹所謂的滅人慾,是指去除人慾中惡的部分,摒棄令人迷失,背離公理道德的慾望。”
“追求美食與華服並不是惡的部分,相反這些慾望能促進社會進步。”
“如果先人沒有這些慾望,那我們豈不是還在過著茹毛飲血,身披樹葉的日子?”
“又何來閣下這一身華麗的服飾?”
“還是說閣下只允許自己享受,不允許百姓享受?
只允許自己吃著山珍海味,穿著錦繡華服,卻見不得百姓過上這樣的日子?”
“至於閣下所說的窮兵黷武更是無從談起,我大明每次戰爭後都會休養生息,
戰爭並沒有給大明百姓帶來災難,閣下何曾見過大明百姓因此生活困苦?”
朱鈺幾人無言以對,總不能公開說他們和那些泥腿子不一樣吧。
……
朱鈺:大明學子習文的同時還要習武,文人豈可如武夫般……
耶律楚材:君子有六藝,文武並重自古皆有,只是前宋重文輕武,所以前宋亡了。
……
辯論逐漸進入白熱化,雙方你來我往,唇槍舌戰,互不相讓。
耶律楚材根據近幾年的所學闡述心學之道,知行合一,致良知,為善去惡。
朱鈺等人也闡述理學的實踐觀念,反駁心學虛無,背棄儒家固有的觀點。
雙方各執一詞,臺下的觀眾很多似懂非懂。
但對於普通百姓來說,還是大明的官學更好,
至少大明官學教匯出來的學子透過科舉後能為他們著想。
因為不為他們著想,那就升不了官。
至於商人則無所謂,他們不滿的只是大明商稅有點高,但現在是儒學教化,社會風氣的辯論,與稅收政策不著邊。
旁邊儒家學子則是看著理學落入下風,一時間擔憂不已。
理學有些觀點有其道理,郭平也沒有下發聖旨禁止,有些有利於國家的觀念他也會將其吸收進大明官學教育中。
教育部現在就有一部分學識淵博的人在做這些事,只是南宋才滅了一年,還沒有梳理成教材罷了。
這些人跳出來鼓動南方的學子鬧事是郭平不能忍的,有些可能真的是為了學術爭鬥,但大多數只是為了能繼續享受榮華富貴罷了。
此次辯論若勝了,那南方這些學子也無話可說,只得乖乖改變想法,接納大明的官學,基調就此定下。
若敗了,那這些帶頭挑事之人,郭平有許多方法名正言順的將其處理了,然後再慢慢調整融合,無非多花一些時間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