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蘇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事件、1980年的波蘭團結工會運動等,都給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社會政治生活帶來了極其嚴重的創傷,使它們經受了一次又一次的考驗。而1989年秋髮生在東歐國家的劇變則使該地區社會主義國家的社會性質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東歐劇變後,形形色色的政黨和組織在短時間內競相出現,每個國家幾乎都存在幾十個甚至幾百個大大小小的黨派。議會選舉、總統競選、“休克療法”,造成了這些國家社會政治力量的尖銳對立,陷入了嚴重的無政府狀態。
東歐各國社會制度的劇變始於波蘭,緊接其後的是匈牙利、*德國和捷克斯洛伐克,旋即蔓延到東南歐的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和阿爾巴尼亞,最後結束於南斯拉夫聯邦。
波蘭率先發生劇變,成為“帶頭羊”。波蘭統一工人黨1988年底和1989年初舉行的10屆10中全會成為波蘭政局歷史性轉變的催化劑。全會透過的第一個檔案《黨內改革是革新的改革戰略取得成功的條件》中,主張建立以議會*和公民社會為基礎的社會政治制度,實行三權(立法、行政和司法)分立制度,發展三黨(波蘭統一工人黨、統一農民黨和*黨)聯盟,為反對派提供議會席位(但必須承認憲法),波蘭統一工人黨放棄了對國家政權機構的領導權。第二個檔案《關於政治多元化和工會多元化問題的立場》的頒佈,為被禁達7年之久的波蘭團結工會恢復活動開了綠燈,為召開各黨派的“圓桌會議”掃清了道路。
1989年2月6日至4月5日,波蘭舉行“圓桌會議”,達成了一攬子方案。會議結束後,波蘭議會立即透過了6項修正法案,決定實行三權分立原則,實行總統制與兩院制,允許反對派社團合法活動。同年6月經過兩輪大選後,波蘭組成了在東歐第一個由非共產黨人任總理的政府。12月波蘭議會透過憲法修正案,取消了波蘭統一工人黨在國家中起領導作用的條款,國名由波蘭人民共和國改為波蘭共和國,國徽由紅底白鷹改為紅底戴王冠的白鷹,即恢復了二戰前的國名和國徽。1990年1月16日,波蘭政府透過政黨法草案,為實施多黨制奠定了基礎。
由波蘭引發的劇變在東歐各國產生了多米諾骨牌效應。
1989年2月11日,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中央全會透過了《關於政治體制改革幾個迫切問題的立場》決議,指出匈牙利在特定的情況下,政治體制多元化可在多黨制的範疇內實現。這一決定催化了匈牙利黨內及社會上各種流派的衍生。匈牙利黨內出現了強大的反對派,社會上新建和重新恢復活動的反對黨和政治團體有30多個。當年6月13~21日,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與“反對派圓桌會議”代表和7個社會團體的代表舉行了第一輪三方圓桌會議,共同商討向多黨制和平過渡的具體步驟和辦法。10月17~20日召開的國會透過了新的憲法修改草案,包括國家性質、政治權力分配、人*權、多黨制、*等諸多內容。憲法修改草案取消了*列寧主義政黨在國家中居於領導地位的條款,認定“匈牙利是一個議會型、獨立、*的法治國家”;同時將匈牙利人民共和國改名為匈牙利共和國,取消共和國主席團,改行總統制。社會主義工人黨的反對黨透過自由大選掌握了全部政權,匈牙利結束了存在了43年的共產黨一黨執政的局面。
南斯拉夫聯邦解體(2)
1989年11月11日,“柏林牆”倒塌,*德國政局突變之後,同年11月17日,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的大學生*發展成數萬人的*示威,要求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領導人下臺,“取消*”,並同警方發生了衝突。11月29日,捷克斯洛伐克聯邦議會批准修改憲法,取消了關於共產黨在社會中的領導作用的條款。12月19日,捷克斯洛伐克聯邦議會批准了新政府施政綱領,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