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同偉帶著村民搶險救災、升級產業,過程中,人們放下私利,服從調配。引進小麥新品種,有人讓出好地做試驗田;展銷會上,大家齊心備展品、做後勤。
當村子走向富裕,新學校、大廣場拔地而起,村民們才明白,曾經那些看似不可調和的利益紛爭,在團結協作面前不堪一擊。過往的苦難,不是為了證明誰能壓人一頭,而是讓人懂得攜手才能共贏,利益共享才能讓村子不斷向前,曾經的“利益至上”變成如今的“團結至上”,成就了今日的俠客村。
想當年,俠客村那可真是窮得叮噹響,家家戶戶日子過得緊巴巴的。村裡的地不咋肥沃,種糧食產量低,賣不上幾個錢,大夥就指望著那點收成餬口,所以一到賣糧的時候,為了多爭一分一厘,臉紅脖子粗地吵吵是常有的事兒,畢竟這點利益關係到全家老小一整年的吃喝拉撒。
後來,祁同偉琢磨出搞生態旅遊的法子,想帶著大夥一起脫貧致富。說幹就幹,可哪知道,起步難啊!搞活動得有特色,就整出個“俠客村”的點子,設計那些個“江湖比武”“俠客尋蹤”,大家都是莊稼漢,沒多少文化,全靠一股蠻勁,熬夜翻書本、找資料,才慢慢把活動弄出個模樣。一開始遊客不多,大家心裡直打鼓,投進去的錢像打了水漂,有人就開始發牢騷,說還不如老老實實種地。
眼瞅著有點起色,周邊村子跟風,一下把俠客村的遊客搶走不少。這時候,矛盾又激化了,有人說要降價,有人說乾脆別弄這些花裡胡哨的。祁同偉不幹,他覺得不能丟了好不容易做出的特色。於是,他帶著村民往深山裡鑽,找能讓村子脫穎而出的寶貝。那回在山裡,又餓又累,還迷了路,差點回不來,好在找到了些古舊玩意兒,跟俠客有點淵源,這才有了新轉機。
籌備新景點,沒錢、沒技術,那是一道又一道的坎。祁同偉為了籌錢,跑斷了腿,找政府、求企業,嘴皮子都快磨破了。技術上,村民們只能邊幹邊學,文物咋保護、場地咋佈置,全靠自己摸索。好不容易快弄好了,一場暴雨引發山體滑坡,路毀了,景點也破破爛爛,大家看到這場景,心都碎了,哭聲一片,覺得這日子沒法過了。可祁同偉咬牙站出來,扯著嗓子喊:“咱不能趴下,修修補補,還能再站起來!”
大夥振作精神,一起搶險救災,把景點修復如初。重新開放後,遊客烏央烏央地來了,俠客村又熱鬧非凡。農產品加工這邊,為了和外面競爭,祁同偉領著村民引進好品種、改進工藝、換新包裝。去展銷會,祁同偉往那一站,操著濃濃的鄉音介紹產品,把莊稼人的實在、憨厚展現得淋漓盡致,不少人就衝著他這股勁兒下單。
現在,俠客村富起來了,村裡蓋起嶄新的學校,孩子們能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裡讀書識字;大廣場修得平平整整,老人能在這兒悠閒地溜達、嘮嘮嗑。回首這些年走過的路,滿是艱辛坎坷,以前為點蠅頭小利爭得不可開交,現在才明白,那些苦日子、那些爭吵矛盾,都成了成長的墊腳石。
每至收穫季,望著並不豐碩的莊稼,大家滿心焦慮,盤算著如何多賣點錢,讓一家老小的日子能稍稍好過些,利益糾葛不斷,矛盾一觸即發。
祁同偉決心改變現狀,帶著大家走上發展新路。搞生態旅遊之初,大家一知半解,只能摸著石頭過河。設計“俠客村”主題活動時,因缺乏經驗,道具簡陋、規則混亂,遊客寥寥無幾,前期投入眼看要打水漂,村民們的抱怨聲、指責聲不絕於耳,甚至有人要半途而廢。
周邊村子跟風競爭,更是讓俠客村雪上加霜。遊客被分流,收入銳減,恐慌與迷茫在村子裡蔓延。在這危急關頭,祁同偉沒有退縮,他堅信只有深挖特色、提升品質才能破局。為找歷史遺蹟,他帶著村民翻山越嶺,餓了啃乾糧,渴了喝山泉,有一回遭遇暴雨,被困山中,險些遭遇不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