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財貨。互不徵稅。若有糾紛。於中原則遵明律。於草原則遵我韃靼之法。
至於換俘一事。此番我軍被俘甚眾。而往年大明軍民多有流落我邦者。此番雙方按同等人數遣返。不知妥
“還有麼?”看本雅克圖一氣說完。馮虞追問一句。本雅克圖搖搖頭。回道:“大條目便是如此了。至於如何定約、如何劃界、如何開市等等情形。儘可詳談。”
“好,那該著我說了。”馮虞慢條斯理地開腔了。“方才本官說過,息兵罷戰是好事,不過方才貴使話語中有幾處本官不敢苟同。一、我大明與草原諸部素來是宗藩體制,自永樂十一年間,蒙古本部、瓦剌、兀良哈三衛等均先後稱臣於明朝,百餘年來,草原上不論何等風雲人物,近至朵顏三衛,遠至撒馬兒罕帖木兒,無不稱臣納貢。就以現今韃靼所居之地為例,百年來,脫脫不花汗、也先可汗、馬可古兒吉思可汗、滿都魯汗朝貢不絕。所謂秦晉之邦從何談起?如誠心求和,和議一成,你家大汗便應即刻遣使來朝,受我大明冊封。”
單這第一條,便說得本雅克圖面色泛白。忙辯道:“此一時彼一時也。往昔即便兩邦征戰,大明亦納貢如常。可弘治十二年,大明下旨拒我入朝求貢。如今如何又要我稱臣納貢?”
馮虞冷笑道:“說到當年之事,或許貴使健忘,本官便提點幾句。弘治元年五月,達延汗遣使入貢,欺我先帝初登基,書辭悖慢,竟以敵國自居,且朝貢之時又遣大軍寇邊。先帝以天下蒼生為念,不欲大動干戈,屢屢包容規勸,怎奈你家可汗執迷不悟,屢屢興兵犯境。朝廷無奈,方才於弘治十二年下旨斷絕貢市。你說,究竟是哪方之責?如今陛下仁德,體念爾國百姓生計唯艱,這才允准重開貢市。歷來貢市,無貢則無市,請貴使好自斟酌。”
本雅克圖眉頭緊皺,憋了好一陣,方才說道:“馮大人,兩國相交,總是和氣才好,互留些餘地。大人你何必如此唑唑逼人呢?”
馮虞搖頭道:“貴使既然熟讀孔孟,可記得孔聖人一句話?”
“什麼?”
“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本雅克圖垂首無語。
馮虞又說道:“既然說到這裡,本官不妨再多說幾句。若有得罪處,請貴使見諒。”
“不敢。”
“此番貴使為何前來議和,你我心知肚明。若不是遼西一戰慘敗,你們達延汗對我大明官軍必定還是心存鄙夷,隔三岔五便要南下發橫財。本官所說不假吧?如今遭這一記迎頭痛擊,打疼了,達延汗方知我大明亦有善戰之兵、血勇之士,養戰養戰之路只怕是走不通了。這是緣由之一。其二。我已探知,爾邦右翼鄂爾多斯、蒙郭勒津、永謝布三萬戶素來不穩。遼西戰敗,不但朵顏三衛離心,右翼永謝布萬戶長亦不剌、鄂爾多斯萬戶長滿都賚阿固勒呼亦殺達延汗次子起兵反叛。如今,達延汗趁著秋高馬肥,正調集左翼三萬戶及科爾沁、衛拉特部兵馬,準備平叛復仇。此時,若是與我大明再啟戰端,無異於腹背受敵,殊無勝算。貴使,本官所言不虛吧?”
馮虞抬眼看去,只見本雅克圖已是面色蒼白,喃喃說道:“這……馮大人是如何得知?”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貴使想來也是知道這句話的。”馮虞打算再燒它一把猛火。“本官還知道,貴使臨行前,達延汗必定面授機宜。此行,最好是能定下和約,使我大明明文承諾決不與他人聯兵,使他達延汗用兵心無旁鶩。若是能在劃界上佔些便宜就更好了。此外,最好能開市通商,以牛馬換鹽茶鐵器;互換戰俘,使你方戰前又添可用之兵。至於求典籍,只怕是取悅中原士大夫,以促和議。至於在京師設商棧,固然為便利交易,可也有在我大明腹心暗伏陰間之心。若是這些求而不得,則退而求其次,息兵換俘。至不濟,也要遊說兩國